解剖中国城市:一个又一个的翻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解剖中国城市:一个又一个的翻版
2009年02月06日 16:56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书名:《采访本上的城市

  作者:王军

  出版:三联书店

  北京记者王军解剖当今中国城市问题,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的大事。

  “布局——街区——细胞”及其背后的公共政策与文化含义,构成了作者认识城市的体系。王军表示,在这样的三个层次里,城市是敏感的,是可以有无穷变化的,但每一种变化都是可读的。这样,就可以用逻辑的方式来求证事物,而不必画符念咒用桃木宝剑去捉妖。

  自从北京得到了二零零八年奥运主办权以来,地标性的建筑不断在北京出现。这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每天用推土机抹去旧有的面孔,以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试图吸引世界各地的眼球,到底这些建筑是否物有所值?带来的影响能像西班牙毕尔包的古根汉博物馆吗?还是沦为现代建筑的试验场?《采访本上的城市》作者王军对这些争论作了深入的调查,访问了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著名建筑师。

  国家大剧院在北京的新建筑中争议最大。它以一个巨大的钛金属外壳覆盖内部的剧场建筑,房子的外面套房子,内部是一个巨大贯通的空间,必须使用大量空调才能保持舒适度,被批评浪费能源,大剧院设计流于形式主义,不少建筑界人士都不满意。而作者可能基于身为记者,始终没有加上其主观意见。有人质疑鸟巢使用太多钢材,有人则反问“我们能说埃菲尔铁塔的钢应该用那么多吗?”作者偏向让读者知道这些建筑工程的争议性,而不是谁对谁错。

  王军的旧作《城记》受到广泛关注,为这本书他用了十年时间,披露了大量第一手文献档案和史料,追求了一九五零年代北京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政治风云和思想分歧,城墙、牌楼等古建筑被陆续拆除的情况,并对单中心城市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城记》正在被翻译成英文,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和美国规划协会出版社计划联合推出英文版。

  王军二零零四年五月从新华社北京分社调到《瞭望》新闻周刊工作,《采访本上的城市》中收录的文章多是他在《瞭望》中完成的报道。此次成书,他对它们作了增删、修补、整合,并加了部分章节,“可看做我在二零零四年之后工作的一个结晶”。

  与《城记》一样,《采访本上的城市》采用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分为“非常城市”“非常计划”“非常规划”“非常建筑”“非常拆迁”“老北京”“老南京”七章。《城记》是在宏观层面上展开叙事,而《采访本上的城市》作者则较微观地观察北京老城区的拆除问题,推土机过后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多,清拆原因却显然不是老屋残破,影响安全。一个城市怎么会出现如此大面积的房屋衰败?作者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财产权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不少规划师认为,城市就如同荒地,他们的笔划到哪个地方,推土机就推到哪里。

  欧洲城市都保留一大片历史地段,而我们随便行走于中国某个城市,到处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宽阔的大广场;北京到处泥土砖瓦和建筑工人,就是一个大工地。中国的城市已经丧失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成为一个个大城市的翻版。

  不仅城市建设者该看本书,生活在其中的人也该看,仔细思考生活空间。

  (摘自香港《亚洲周刊》2009年第5期 作者:洪德伟)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