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返乡农民工亟待科学分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返乡农民工亟待科学分流
2009年02月12日 10: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2月12日电 香港《大公报》12日发表署名文章说,中国官方的消息显示,约有两千万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返乡。主体是“8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返乡亟待科学分流。

  文章摘录如下:

  在2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背景吹风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宣布,约有两千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返乡。

  新一代农民工的困境

  异乡不再有虫鸣,故乡可望不可归。眼下农民工的主体是“80后”,他们大多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汇入城市的产业大军。当年,他们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后离开村庄、跳出“农门”时,根本就没有想过再回来干农活。在十年城市生活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城市化,尽管城市政府的一系列公共政策还没有接纳他们,但他们对城市已经产生强烈的依恋性,“宁愿城里一张床,不愿乡下三间房”。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虽说这批农民工2009年春节前无奈地提早返乡,但他们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成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虽说在家过年,他们那颗不“安分”的心早已飞到城里。

  他们朝思暮想的是,新的工作在哪里,哪里才是实现他们城市梦想的归宿?事实上,春节过后,这批农民工中的许多人已经回到城市重新找工作。这将真正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治理能力。

  另一方面,农民工返乡后,生活无着,有的被迫回到土地上经营。但是否能马上得到他们的那一亩三分地,值得怀疑。当大批农民返乡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扑面而来。

  不是城市“过客”

  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建设主力军,他们怀着一颗加盟城市的梦想。城市在他们眼中有时是清晰的,但绝大多数的时间却总是朦胧的。他们想做城市的主人,但城市总是对他们另眼相看。

  目前城市对进城农民工采取的是“经济吸纳”和“社会拒入”的双重态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需要他们这些廉价的劳动力,苦脏累等城里人不愿干的工种急需饥不择食的乡下人顶岗;另一方面,城市社会体系又拒绝他们,甚至视为城市不安定的因素而多方防范,把他们打入另册。

  从20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民工潮涌起以来,政府的农民工政策历经变化。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始终是悬在农民工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将农民工隔离于城市社会福利体制外,住房、医保、孩子上学等切身利益无保障。

  一些官员也有一种片面的思维定势,就是认为农民工是城市“过客”,把他们当成建设城市的“借用力量”,需要时抛出“媚眼”,不要时一脚踢开。当金融危机袭来之时,城市管理者拼命地把农民工往乡下赶。

  有专家指出,我们必须要正确对待农民工群体,切不可把他们只当作一个打造“世界工厂”的临时“蓄水池”。

  务必科学分流

  当前,两千万农民工滞留农村,形势严峻,亟待分流。各级政府要开动脑筋,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的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

  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

  要扩大内需投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利用农民工滞留乡下的机会加强技术培训。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

  要继续加强小城镇建设。农村小城镇是吸纳回流农民工的重要场所,有了小城镇这块地盘,使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求职谋生有了依托,谁还愿意离乡背井、别妻离子去城里闯荡。(蔡恩泽)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