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轶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四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轶事
2009年03月04日 17:56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

  中国抗战时期,昆明西南联大有位杨姓教授。当他上物理课时,年轻的杨振宁也是学生之一,杨教授曾对着全班夸奖杨振宁,并且说:“他(指杨振宁)将来要得诺贝尔奖的,你们不要以为他是我儿子,我才这样说。”知子莫若父,后来果然言中。

  当李(李政道)、杨(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后,国家以他们为荣,邀请他们回国,他们表达了中国人的尊师与谦恭,台湾、北京两边都去了。

  当他们在北京时,接待他们的政要问:“想见什么人吗?”李政道当场提出一人(曾任校长),当局“查遍全国”后,第三天才请那人来与李相见。

  原来抗战时许多名校(包括中学、大学)内迁,学生们跟着学校走,白天步行,夜宿寺庙、学校教室或任何公众场所,当时兵荒马乱,学生们流离颠沛,李政道因病脱队,多亏一位校长照顾,病愈后回到学生队伍中;如今见到校长,表达万分感恩之意,校长说他曾帮助过多位流亡学生。

  以上二则,是由娴熟历史掌故的王善璋兄,在闲谈时述及,应属可靠。

  二

  一九四九年夏,我和一位张姓同事正在台湾台南工学院校园中行走,迎面遇到一位道貌岸然的教授,张与他交谈几句,后来张曾去他家拜访,他即是丁观海教授。

  张告诉我,她叫丁观海的夫人王隽英为大姨,王隽英之父是“革命先烈”,留下寡妻幼女,张家曾对她们多方协助。后王隽英力争上游,为早期留学生,那时的留学生男多女少,她貌美高身条,喜穿绿衣,他(她)们同学送她绰号“一丈绿”,因此追求者众,但她独钟“丁观海”。

  王隽英与丁观海婚后,生有二男一女,丁肇中为长男。国民党政府抗战胜利还都南京后,她当选第一届“国大代表”,并被选为“国大之花”。

  她侍母至孝,母逝时,获颁“苦节教忠”一匾。她教子有方,常说:“无论做那一行,都要做到个中翘楚。”丁肇中果然不负母教。

  三

  我家自一九九三年迁住尔湾,参加尔湾松柏会。会中老人“卧虎藏龙”,人才济济,认识了许多朋友,外子做义工,发开会通知信、跑邮局、听会长指令、接送没车的老太太们;我们遇到复旦校友梁佩华,又在她的金婚宴席上,遇到一位朱太太。

  当我们一起回家时,朱太太谈起她是西南联大毕业后来美读书的,先生朱汝瑾和儿子都是“中研院”院士,先生身体不好,现住旧金山由儿子们照顾,她自己住尔湾处理房子,将来也要去旧金山与全家团聚。她对人谦恭和譪,看得出极有修养。

  朱棣文得到诺贝尔奖后,我们才知道朱太太就是朱棣文的母亲,松柏会为她庆贺,会长汪德培颁奖状给朱太太:“教有义方扬名显亲”。谈起教子,她说为了儿子们上学,她家搬入纽约的最好学区。

  Steven(朱棣文)四、五岁时,就用小起子把钟拆开,观察内中结构,家中的钟都被他拆了。为了证明耐火桌面,他用蜡烛把桌面烧了许多黑痕。为了制造橡皮,他把屋子当实验室,因此屋子充满橡皮味。在罗彻斯特读书时,同学们称他是“Jesus of Canton”,我想洋人以为Canton就是中国。

  现在朱棣文不但是诺贝尔奖得主,而且是能源部长,确是“扬名显亲”,他父母给他优越的读书环境,以及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也的确是“教有义方”。

  (摘编自美国《世界日报》 作者:何希蒂)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