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金门建两岸和平特区何乐而不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金门建两岸和平特区何乐而不为
2009年03月05日 11: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5日电 香港《大公报》5日刊出署名文章称,金门自县长到普通民众,都有把金门建设成为两岸关系和平特区的强烈愿望。金门成为和平特区,符合两岸实现“三通”后和平合作、和平发展的大方向。说到底,金门成为特区,对任何人都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何乐而不为?  

  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大陆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深圳率先成为经济特区,其后厦门、汕头等城市也成为经济特区。其中厦门经济特区的意义和作用特别重大,因为厦门与金门一水之隔,其在两岸良性互动、经贸合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福建省于2007年又锐意建设和发展海西经济区,厦门当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地区。况且,颇具作用和颇见成效的“小三通”,也是构建于厦门与金门之间。

  金门原本是军事管制区,可形容为是一个大军营,岛上的柴米油盐等民生用品,也由台湾军方控制的物资供应处供应,由此不难想到金门几十年来所处的“军管”状态。到1992年11月金门才由台当局宣布解除戒严状态,比厦门成立经济特区足足晚十二年。

  两万人已在厦置业

  金门有两项特产:一是菜刀,说是用炮击金门的弹头碎片烧熔打造,钢质特别好。一是高粱酒,金门高粱酒当时已誉满宝岛,被民众视为饮宴珍品。还有贡糖等土特产也享盛名,此物却是到厦门时才尝到。此则说明金门、厦门的人员往来和经贸合作已经进入新阶段。

  在1992年解严之后,金门县府不失时机,锐意发展经济,改善民众生活。特别是2001年1月1日起试办“小三通”,包括金门和厦门、马祖和马尾,令金门的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不过,金门县认为应该扩大“小三通”,进一步促进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发展。两岸“小三通”每年的船舶往来逾二百五十艘次,人员往来逾二万五千人次。到2008年12月15日两岸达成直接双向“三通”(人称“大三通”)。

  金门现时的构思和要求,就是希望金门能成为特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和平特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和方向。金门现时户籍人口约八万人,常住人口约五万人,其余两万多约三万人是台商及其家属,为了方便进出大陆,在“小三通”期间将户籍由台湾本岛迁至金门。

  笔者2007年访问厦门时,厦门官员介绍,大约有超过两万的金门人已在厦门置业长住,购买的住宅单位近一万个。金门人普遍认为,厦门是宜居城市,生活质素和人文质素均佳。况且,厦门的经济发展堪称突飞猛进,是海西经济区中的佼佼者,对金门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建特区何乐而不为

  从经济发展的进程看,厦门已是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金门却仍然停留在小城、小镇的阶段,两“门”之间出现巨大的落差。这是一个重大的诱因。金门自县长到普罗民众,都有把金门建设成为和平特区的强烈愿望。

  金门成为和平特区,符合两岸实现“三通”后和平合作、和平发展的大方向。此事有两点值得一提:其一,可以在“小三通”圆满成功的基础上,在两岸互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二,对金门人而言,可以加速促进金门的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的民生,令金门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说到底,金门成为特区,对任何人都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何乐而不为?

  金门成为特区,有两大前提:一是马英九“政府”的首肯;一是要有人前来投资。对于后者,假如台湾开放陆资入台,自然不妨以金门为试点之一,资金问题相信亦可迎刃而解。日后若正式动工兴建厦金跨海大桥,加速厦门的发展固不待言,届时金门的经济发展,亦必将一日千里。(李羽)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