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侨报:意蕴深长的“中国好,日本会更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华侨报:意蕴深长的“中国好,日本会更好”
2009年04月03日 09: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3月31日中午,正在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了日中友好七团体主办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 中新社发 朱沿华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4月3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2日刊出署名文章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东京出席日中友好七团体欢迎会讲演结束时非常坦诚而动情地说:“中国好,日本就会更好!”日本是亚洲遭受金融危机打击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提振乏力。中国领导人此时的这一感言既是传递中国信心,也是向日本表达最大的善意和祝福信息。只要抛弃戒心,正视现实,乐见中国的稳定与发展,日本将获得更多的“中国机会”。这也将成为中日战略合作互惠的最新内涵。

  文章摘录如下:

  正在中国国家元首胡锦涛赴英伦商讨全球经济复苏计策之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东京出席日中友好七团体欢迎会上强调危机时刻中日两国合作的重要性,他在讲演结束时非常坦诚而动情地说:“中国好,日本就会更好!”

  这句话令在场许多日本人和华侨华人深受感动。日本是亚洲地区遭受金融危机打击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提振乏力。中国曙光初露,全球看好。中国领导人此时感言“中国好,日本就会更好”,既是传递中国信心,也是向日本表达最大的善意和祝福信息。人们在“感动”之余,更有深深的感怀和共鸣。

  中国复苏将带动世界包括日本的经济增长。当前全球经济深陷衰退,而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虽受重挫,但去年仍保持了9%的增长。中国刺激经济措施已初见成效,加之,中国政府行政效率高,金融体系以国有居多,因此被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将有望成为“第一个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期待中国发挥“经济火车头”作用,《东京新闻》社论甚至坦言“希望中国能够撑起世界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好,世界也受益,而作为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近邻日本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中国发展为日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事实上,中日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动向对日本经济的复苏至关重要。众所周知,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而且已成为日本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近年来日本通过对中国的出口带动了经济增长。同时,日本也是中国最大的投资大国之一。进入世界500强的日本企业都在中国设立了企业,大部分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弥补了日本国内资本市场增长迟缓的不足。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证明,中日两国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经贸合作已经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危机中的中日合作将带来更多“机会”。面对金融海啸,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凭一己之力相抗衡。相对中国,处于经济严重衰退中的日本更亟待寻求新的助动力和提振机会。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从“世界工厂”变为拥有巨大人口的“增长市场”,中国的经济走势对世界对日本更具影响力。

  一些日本企业有此共识:“如果中国市场恢复元气,就能为日本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 而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仍拥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在危机中努力做大中日两国间的共同利益,经济互补,提升两国产业竞争力,这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有利,对日本经济在逆境中发展也是难得的机遇。因此,“中国好,日本就会更好”,也是为日本打气鼓劲。

  更重要的是,“中国好,日本就会更好”再次表明了中国和平崛起,真心奉献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愿望。面对严峻危机,中国不仅希望自己好起来,也同样冀望邻国好、世界更好,而决不以邻为壑,与邻恶争,并在希望有能力相助邻国和世界。这种境界,与中国领导人多次重申“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而不是威胁”一脉相承。13亿人口的中国和谐稳定、繁荣富强,对邻国日本只有利好,是推动也是机遇。

  这里的道理很明晰,中日关系已迈入“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时代,两国经济发展形成了相互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或缺的关系。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曾多次表示:日本和中国互为永恒邻居,双方是共赢的关系。中国发展了,日本自然收益沾光,一起发展共繁荣,这才是“好邻居好伙伴”。反过来,日本好,对中国也有利。中日互惠,合作双赢。

  只要抛弃戒心,正视现实,乐见中国的稳定与发展,日本将获得更多的“中国机会”。李长春所说的“中国好,日本就会更好”,传递着不仅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冀望中日互爱互助共克时艰的重要信息,更向日本社会表达了中日长久和平友好,实现互惠共赢的真切愿望,这也将成为中日战略合作互惠的最新内涵。(吴琛)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