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大印度"文化圈衰落恐扰印度崛起之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大印度"文化圈衰落恐扰印度崛起之路
2009年05月25日 11: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5月2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5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说,斯里兰卡和尼泊尔这两国新近的发展轨迹,意味着印度在南亚次大陆内部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下降,与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国内的发展受阻,显然不无相关。 “大印度”文化圈衰落,不免影响到“印度崛起”的未来之路。

  文章摘录如下:

  印度大选揭晓,国大党获胜,虽然未能超过议会下院半数,仍然会主导联合政府继续执政。人民党落败的程度却超过预料,显示几年前甚嚣尘上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未能卷土重来。这固然是印度“民主制度”值得庆贺的成熟之处,但是不免影响到“印度崛起”的未来之路。

  与印度大选闭幕几乎同时,持续几十年的斯里兰卡血腥内战,以泰米尔猛虎组织被政府军全歼、猛虎组织首脑普拉巴卡兰据报被击毙而告终。这意味信仰佛教的斯里兰卡原住民僧伽罗族,终于在军事和政治上制服了信奉印度教的后来移民泰米尔少数民族。

  以笔者之见,这两桩发展同时出现并非偶然。这是因为在印度大选初期,斯里兰卡政府军围剿泰米尔猛虎组织战争的白热化,被看成是刺激印度国内人民党选民的重要因素。人民党在印度东南部泰米尔邦(Tamil Nadu)的政治盟友,甚至公开自封为泰米尔猛虎组织的“战友”,以吸引印度教徒的选票。印度人民党的败选和泰米尔猛虎组织的覆灭,象征了印度教势力在次大陆的衰退。

  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受挫

  还可以再加上尼泊尔去年废黜国王,而从一个印度教王国变成共和国。虽然尼共(毛主义)政府总理新近在保守派和旧军方势力的合谋阻挠下被迫辞职,却再次引发尼泊尔国内反对“印度干预内政”的政治浪潮。

  斯里兰卡和尼泊尔都是在所谓“大印度”文化圈内,继续受到印度支配和影响的邻国:尼泊尔至今还签有与印度的“不平等条约”,而1987年签订的印度-斯里兰卡协定,则给予新德里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直接干预斯里兰卡内政的权力。

  这两国新近的发展轨迹,意味着印度在次大陆内部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下降,与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国内的发展受阻,显然不无相关。

  这样的趋势,不能不影响到印度未来的内外发展方向。笔者数次指出,印度次大陆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大一统的传统,所以近年来印度教民族主义力图以印度教的复兴,作为整合和统一印度文明的精神和文化纽带,以此向外扩展,促成印度的崛起和“印度世纪”的到来。

  可是近年来国内外的发展,却显示印度教民族主义非但缺乏这种统一印度文明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而常常变成为渊驱鱼和内部分裂的动因,使人不得不归咎于印度教本身的各种不平等弊端(种姓制度)和固有的极端主义成分。

  “大印度”文化圈的衰落

  在印度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成为刺激回教、低等种姓和其它族群离心主义的主要因素,也经常是极端主义暴力的根源。近年的宗教和族群暴力冲突之外,甚至还可以回溯到1948年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印度国父圣雄甘地。

  在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覆灭的各种原因中,重要的两项便是1991年用自杀式人弹刺杀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彻底开罪了原先同情泰米尔族的印度国大党,以及对岛内泰米尔族内部的温和派和其它异议人士采取“杀无赦”的极端手段,最终落到内外无亲、任僧伽罗族主导的政府军宰割的绝境。

  对内而言,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不振,不能不产生对印度文化和国家凝聚力的严重疑问。对外而言,这可以解释“大印度”文化圈的衰落,以及印度外交野心面临的巨大挑战。

  “大印度(Greater India)”文化圈在历史上包括了整个东南亚,一直延伸到广袤的马来岛链和印度尼西亚岛链。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语中比比皆是的印度词汇之外,从新加坡(狮城),到被越南吞并的古国占城(占婆补罗),无不是典型的印度语地名。可是今天这一区域中,要么是佛教多数的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和柬埔寨,要么是早已成为回教多数的国家。

  这两种宗教有别于印度教的一个共同点,便是强烈的“众生平等”原则。更有意思的是,在伊斯兰浩荡东扩的历史潮流中,从南亚次大陆到东南亚,从印度河流域(今天的巴基斯坦)、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直到原先的占城,回教化的往往是原先信奉印度教的地区,而斯里兰卡和泰国等佛教国家却成功抵御了这一潮流。

  温故而知新。尽管有无处不在的印度文化底蕴(泰文字母是个明显例子)以及“民主制度”,印度今天在东南亚却缺乏明显的文化和外交优势。而中国却在东南亚取得了长足的外交和经济合作进展。

  这是值得新德里、北京以及东盟各国深思的现实。(于时语)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