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侨报:现在是民进党该讨论两岸政策的时候——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华侨报:现在是民进党该讨论两岸政策的时候
2009年05月26日 15: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5月26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26日刊出署名文章说,民进党理论家林浊水爆出内幕:民进党对如何与大陆交往,目前并无章法,“这样重要的事,党从来不讨论!”陈菊登陆之后,现在是民进党该讨论两岸政策的时候了。

  文章摘录如下:

  台湾的民进党最高层级公职人员、高雄市长陈菊登陆“破冰之旅”引起了各方面强烈反响。这其中,但最值得关注的还应是民进党内部的反应。

  民进党从未讨论两岸政策

  据报道,有民进党人士认为,五·一七“呛马保台”大游行刚刚结束,陈菊就登陆进京,让支持者相当迷惑;台联党主席黄昆辉也说:“甚表错愕。” 台湾南社、客社等本土社团则发表联合声明称:未来民进党政治人物走访中国(大陆)言行出现差错,“陈菊应负全责”,且明年高雄市长民进党内初选,本土社团将有“适当反制行动”。

  这样的议论应当说是意料之中的,值得玩味的是比较正面的反应。本来有可能更早登陆的民进党高层人士的吕秀莲,她的态度明显是支持陈菊此行的。她在“调整两岸关系、缩短两党距离”记者会上希望民进党应调整两岸关系,她表示,政治是有机的学问,凡事必须与时俱进,“独派”及本土派也要面对这个现实,不能闭门造车。她同时感慨“两岸距离太近,(国、民)两党距离又何其遥远!”期许缩短与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国民党的距离、“朝野”共同努力调整两岸关系。

  民进党理论家林浊水则爆出了民进党的一个内幕:民进党除了坚持“主权独立”,对于如何与大陆交往,目前并无章法,两岸政策如何伸缩、尺寸在哪里,“这样重要的事,党从来不讨论!”对台湾来说应当是第一位重要的两岸关系问题,民进党竟然一直不予讨论,实在是匪夷所思。难怪林浊水感叹这一问题“实在应该好好讨论”,否则,五·一七“反倾中”游行刚结束,民进党执政县市长一个个跑去大陆,支持者会非常迷惑。

  陈菊登陆将促民进党制定两岸政策

  据报道,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回应媒体提问时说:陈菊前往北京是世运会承办城市应国际组织要求去营销,与两岸问题无直接关系,民进党没有两套标准。蔡英文此语显得言不由衷,恐怕她自己也说不过去。对此,陈菊就说得比较坦率:身为民进党中常委、又担任最高层级公职人员,登陆访问,具破冰意义,“你们要这样认为,我没意见,我也接受。”

  此前北京高层和台湾一些政党接触,也希望听到民进党的声音,对此,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2008年底已经公开、明确地对民进党发出了呼吁。可是,直到民进党人士登陆的今天,按照林浊水的说法,民进党还没有讨论过两岸政策,可见民进党政治思维何其僵化。

    就此而言,陈菊能够迈出这一步确实难能可贵,表现了有责任心的民进党人应有的胆识和胸怀,值得人们表示敬意。同时,一生二、二生三,就像林浊水所预言的那样,陈菊的示范效应必将引发“民进党执政县市长一个个跑到大陆”,也就是说,陈菊此行,为民进党研究制定两岸政策创造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形势,不讨论两岸政策已经不行了。

  民进党不应置身发展两岸关系之外

  应当说,陈菊走出这一步顺应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趋势,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陈水扁之所以败选、马英九能够上台,就是因为陈水扁的“台独”政策已经为台湾人民所抛弃,发展两岸关系已经成为台湾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对这一大趋势视而不见和刻意回避也已经不可能了。

    虽然民进党内仍然有人死抱着两岸隔绝的旧思维不放,但在马英九“政府”主导的两岸政策带来三次“陈江会”、带来两岸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良性状态的今天,作为代表了台湾相当一部分选民的民进党,如果仍然置身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之外,那就不仅仅是不识时务、逆历史潮流而动,也必将为历史所淘汰。

  事实证明,陈菊登陆也是符合民意的。据台湾媒体调查,五成五民众认为民进党有必要调整对大陆政策,八成六主张民进党放宽两岸政策,五成一民众认为民进党蔡英文主席应前往大陆访问,甚至绿营支持者也有四成七支持蔡英文前往大陆。

    或许人们可以相信,陈菊之后,民进党把登陆指为“倾中”、“卖台”已经很难,民进党人需要调整“逢中必反”的意识形态;既然民进党人自己也已经登陆,就不好再把国民党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抹红,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反对党需要转变为应有的建设性反对党;既然民进党人也已经加入登陆队伍,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有望成为民进党的选项。(蔡永飞)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