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奥巴马打苍蝇”的九种见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香港文汇报:“奥巴马打苍蝇”的九种见解
2009年06月25日 11: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25日电 香港《文汇报》25日刊出署名文章说,“奥巴马打苍蝇”这幕“笑笑小电影”,引起各方面代表人物的议论纷纷。在全球化的时代,“美国有苍蝇吗?”显然不是问题了,但形形色色的见解仍很有趣,也都值得研究。

  文章摘录如下: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幽默文学大师林语堂写过一篇散文《中国有臭虫吗?》,作家设想了一个很有趣的场面:在某个上流家庭举行的中外友人社交聚会上,一只臭虫堂而皇之爬上洁白无瑕的沙发罩见客,于是引出被视作心理偶像们的九种观点,折射出旧中国的世态民情。

  八十年之后,原本是一个写作技巧的虚拟竟在美国白宫真实上演了,惟主人公换成了奥巴马总统,不速之客换成了一只苍蝇。看完“奥巴马打苍蝇”这幕“笑笑小电影”,自然引起各方面代表人物的议论纷纷。在全球化的时代,“美国有苍蝇吗?”显然不是问题了,但形形色色的见解仍很有趣,也都值得研究,笔者借“壳”为文,归纳出九种,摘要如下:

  “奥巴马打苍蝇”的9种见解

  第一种见解:“今天我也试了试,怎么打不到……奥巴马还真有点邪!”这是互联网播放器下面的跟贴。“听说外国的蚊子、苍蝇,甚至麻雀、鸽子,都比中国的反应慢,或许,这同外国人生活比较悠闲是同样原因吧!”

  第二种见解:“拍苍蝇有什么!小时候在乡下,我还徒手抓过田鼠、青蛙和臭青母呢!”对奥巴马不服气的是一位台湾“立委”,尊贵的香港议员则习惯骂别人“做秀”,据他们的经验,在公众场合遇到类似情况,最多是挥挥手将苍蝇赶走,奥巴马竟中断访问,全神贯注对付这只苍蝇,还特意要摄影师把全过程拍摄下来。大家看,他用眼角余光盯住苍蝇时的气定神闲,整套动作的专业老练,显然酝酿已久,得到机会表演一下而已。”

  第三种见解:“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奥巴马,一个平凡的奥巴马。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如此生活化的小动作,会出现在我们的公共传播媒介吗?”以上文字摘自某大网站论坛《从奥巴马打苍蝇看领导人形象》。

  第四种见解:“平实而论,用手打苍蝇确有很大难度,这是个科学问题。”某运动学家侃侃而谈,“手掌挥动时会压迫空气加速流动,苍蝇能从空气流速的变化预知威胁来临,手掌落下之前便飞走了,所以苍蝇拍一定要造成网状。但如果挥手的速度快过苍蝇的反应速度,就能打到苍蝇。奥巴马年轻、身手敏捷,另外他是黑人。科学研究早已证明,黑人的爆发力胜过白种人和黄种人。”

  第五种见解:“苍蝇可是传染疾病的罪魁祸首啊!奥巴马打完苍蝇,既未洗手,也未擦手,接着进行访谈,这是很不卫生的。不知道节目拍摄完后,奥巴马有没有同记者、摄影师再握手?”

  防疫专家因此建议,世界卫生组织应当专门研究一下公众人物的卫生形象问题,因为眼下新型流感正在全世界蔓延。同CNBC一起访问奥巴马的《纽约时报》记者对白宫有不少苍蝇颇有微词,此前奥巴马在这里开每日经济简报会的时候,与会者也曾被飞来飞去的苍蝇滋扰。

  第六种见解:“你们以为奥巴马是在打苍蝇吗?他是在打政治。你看,他先是对苍蝇发出警告,让它‘走开’,但是苍蝇没有理会,于是奥巴马给苍蝇以致命一击。”

  国际政治学者指出,美国国内有人批评奥巴马的外交政策软弱,奥巴马打苍蝇其实是在隐喻他棉里藏针、后发制人的政策思想。他于次日出席活动时借谚语“It`s easier to catch flies with honey, than with vinegar”阐释了他的捕蝇之道,并补充说:“如果蜂蜜也不管用,那就随时准备举起手快速一击。”未来的事实将可证明,当奥巴马被激怒的时候,他可以变得“心狠手辣”。

  形形色色见解 涉及政治文化

  第七种见解:“我们必须对总统无视苍蝇权益、对CNBC将苍蝇暴尸镜头而不打格仔的行为表示遗憾。”美国一个动物权益组织发表声明,要求奥巴马总统以后再受到苍蝇滋扰时以更为人道的方式处理,不能一巴掌打死它们。该组织还准备送一个昆虫捕捉器给奥巴马,要他先将苍蝇困住,然后到户外放出来。

  第八种见解:“维护苍蝇权益?纯粹吃饱饭撑的!”一位博客作者写道。“按照美国动物权益组织的逻辑,对细菌、病毒岂非也要讲人道?美国自己就有各种不同的人权观,所谓西方人权观是普世价值的说法可以休矣!”

  第九种即最后一种见解,代表了本“小评论”的观点。奥巴马虽很幽默却不彻底,且从《世界幽默笑话精品》摘抄一段《卓别林打苍蝇》以飨读者——

  一天卓别林正参加一个教学会,有一只苍蝇在这位幽默大师的头上嗡嗡飞转,卓别林无可奈何地把手挥来挥去。后来他要来了苍蝇拍,这时苍蝇刚好也落在他面前,卓别林举起苍蝇拍正要给予致命一击,突然停住了手,他仔细端详面前的苍蝇,耸了耸肩膀说:“刚才不是这一只!”(薄夫林)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