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澳报:宋楚瑜密会李登辉为策反“台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华澳报:宋楚瑜密会李登辉为策反“台独”?
2009年07月01日 11: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1日电 澳门《新华澳报》1日刊出署名富权的文章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上周日与“台联党”精神领袖李登辉密会两个半小时,从日本明治维新谈到当前两岸局势。李宋这对政坛冤家密会,分析起来,合组台湾政坛“第三势力”的可能性小。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宋楚瑜是怀有很强烈使命感。可能性大的是,宋要“策反”李登辉,动员他登陆访问,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更佳的政治条件,做重大贡献。

  文章摘录如下: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上周日与“台联党”“精神领袖”李登辉密会两个半小时,从日本明治维新谈到当前两岸局势。当中,宋楚瑜向李登辉谈及他在二零零五年“搭桥之旅”的经历和他多次与大陆领导人会谈的感觉。宋楚瑜表示,若李登辉两年前打算访问大陆完成孔子周游列国路线之旅的意愿没有改变,他愿意尝试协助完成这趟“历史文化之旅”。

  李登辉与宋楚瑜这对政坛冤家的密会,究竟是二人要“一笑泯恩仇”,为密谋合组“第三势力”做准备,还是宋楚瑜要“策反”李登辉,动员他登陆访问,以对民进党形成冲击,从而使自己能发挥余热优势,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日来为台湾政媒所猜度议论。

  本来,以宋楚瑜当年在如日中天之势时,却被李登辉来一记“冻省”而致失去舞台,及在参选“总统”民调最高,正当胜利在望之际,却被李登辉“马仔”杨吉雄突然抛出个“兴票案”,而致功亏一篑的深仇大恨,再加上宋楚瑜的“反独促统”政治立场,与李登辉的“两国论”、“戒急用忍”基调水火不可相容,宋楚瑜要与李登辉合组“第三势力”,确实是难以想象。

  但两人之间却有一个“共同利益”存在,那就是因为“兴票案”而被冻结的二亿四千万元,为期十年的冻结期即将届满,很快就要解冻。本来,当时宋楚瑜是指定由中国国民党主席李登辉为受取人,但现在李登辉已被国民党开除党籍,更不再具有国民党主席的身份。而现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或即将当选并就任的国民党主席马英九,都不但是宋楚瑜当时所指定的受取人,因而在这笔巨款冻结期届满时,将无人受取。除非是国民党透过司法程序以“党产”方式取回。但是,“党产”问题已成为国民党的梦魇,因而国民党也不可能以“党产”性质领取这笔巨款,以避免成为民进党的攻击口实。在无人提领之下,这笔巨款将缴交公库。

  在此情况下,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由提存人宋楚瑜自行领回。但从目前情况看,这笔已由国民党承认为照顾蒋经国遗族和政党运作的备用金,蒋经国的后人并不需要其资助补贴,而宋楚瑜也不可能将之私吞。宋楚瑜在领回后的处置方式,或是将之捐出作社会公益,或是成立纪念蒋经国的基金,或是作为主旨“传承蒋经国遗志”的政治团体的运作经费。而曾经声称自己是“蒋经国学校的学生”的李登辉,就应是后两种方式最佳的托管人,何况宋楚瑜当初立据的受取人就是李登辉。而作为曾因这笔巨款受到重大委屈的宋楚瑜,也有充足的理由成为这个纪念蒋经国的基金或政治团体的“合伙人”。因此,李宋的这次密会,有可能谈到了如何领回这笔巨款,及领回巨款后如何运用的问题。

  不过,以宋楚瑜与李登辉两人政治立场的巨大落差,两人是否能结盟并组成“第三势力”,则不无疑问。况且,合组“第三势力”能否达到当年叱咤政坛的效果,也难以想象。

  宋楚瑜的密会李登辉,看来是他的“理想使命”催使之作,目的是要“策反”李登辉,动员其登陆进行“历史文化之旅”,从而对民进党造成冲击以至是打击,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更佳的政治条件。

  实际上,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宋楚瑜是怀有很强烈的使命感的。二零零五年他不顾支持者的反感唾弃,毅然与陈水扁会晤并达成“十项结论”,计划受陈水扁之托赴大陆进行“搭桥之旅”,就是怀有“策反”陈水扁的使命感,但却终告失利。

  不过,宋楚瑜仍是踏上了访陆行程,北京亦认同他此行是“搭起友谊、互信、沟通之桥”,只不过沟通搭桥的对象并非是陈水扁,而是亲民党及台湾人民。但大陆此后多次表示,不管谁过去主张什么,主张‘台独’或民进党人士,都欢迎他们到大陆走走,这就使宋楚瑜“策反‘台独’人士”的强烈企图心仍在持续发酵。既然陈水扁已经成了阶下囚,曾为民进党喂哺奶水而使民进党得以茁壮发展的李登辉,就成了宋楚瑜的重点“策反”对象。

  实际上,连战、宋楚瑜等已无公职责任和选举负担的台湾“泛蓝”元老,在自已年华渐老之下,对“反独促统”的使命感及“时不我待感”更为强烈。宋楚输只要能动员到李登辉登陆,即使李登辉的“两国论”基本立场不改,也是对“泛绿”阵营的重大冲击,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就完全可以满足到宋楚瑜“青史留名”的企愿。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