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中美在东盟多维博弈很正常——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中美在东盟多维博弈很正常
2009年07月27日 09: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7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7日刊出署名文章说,东盟地区现实的问题依然是区域内多头矛盾并存,多元利益纷争犹在,多维利益博弈上演。这很正常,也是区域整合必经之路。美国“重返”东南亚,对于追求大国平衡外交的东盟而言是个利好。中国亦可乐见这一形势,和美国在竞争和合作中维系亚太区域的战略平衡。 

  文章摘录如下:

  第十六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23日在泰国普吉举行。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阐述中方对亚太地区形势和东盟地区论坛未来发展方面的看法。

  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涵盖整个东亚地区,计23个成员。本届外长会,外交议题最多,也更吸引全球眼球。多边共识性的议题有共御金融危机、商讨朝核危机、探讨区域反恐合作,解决贸易纠纷等。此外还有东盟10+3、美国签署东南亚友好条约等重要内容。更要者,因骨折带着护肘带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特立独行的朝鲜代表朴根光等更为这次会议增加了舆论热力。总之,这次论坛外长会增添了多维博弈的色彩。

  虽然东盟十国是这一论坛不变的东道国,但在这一论坛领衔主演的向来是中、美、日三国。过去十年,则是中日在此区域上演连台好戏,东盟十国也因在亚太大国间运用娴熟的大国外交策略而获益良多。目前,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大东亚国家已经构建了三个圈次的自由贸易区,尽得东北亚三大国给予的贸易优惠。未来5年,东盟10+3将形成全球最大的互联性质的自由贸易区。甚至这一区域会出现最具活力的新兴全球货币——亚元。

  “美国重返亚洲”

  表面看去,中日在东盟的主导权之争还在继续,东盟利用中日博弈待价而沽的策略还在进行。但总体而论,中日韩三国和东盟集体协作的贸易共识在强化,并有清晰的路线图。循着这一路径,以中日支柱,以东盟为核心,涵盖整个东北亚、东亚和南亚的大东亚经贸一体化蓝图已经绘就。台海矛盾、朝核危机,都有可能在这一区域范畴内得以解决。

  当然,现实的问题依然是区域内的多头矛盾并存,多元的利益纷争犹在,多维的利益博弈激烈进行。这很正常,也是区域整合的必经之路。以本次论坛外长会议为例,希拉里在会上高调宣称“美国重返亚洲”,东盟秘书长苏林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真诚欢迎美国同东盟扩大及深入合作。”23日的《朝鲜日报》则宣称是“为了牵制中国”。

  确实,美国在布什时代着重于反恐战争,忽略了这一地区,并一直拒签《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则于2003年签署这一条约,中国东盟贸易持续增加,影响力有超越美国之势。希拉里和东盟签约,恪重和东盟的合作,对于追求大国平衡外交的东盟而言是个利好。中国亦可乐见这一形势,和美国在竞争和合作中维系亚太区域的战略平衡。

  中美既竞争又合作

  从趋势来看,中美在本区域的博弈呈现出既竞争又合作的态势。竞争层面:其一,从东南亚到日本的包围中国的第一岛链依稀存在,并延伸至印度;二是美、日、澳军事同盟更使中国处于“亚洲北约”的全日制军事监控之下;其三,美国控制下的“马六甲黄金水道”则成为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马六甲困局”;其四,利用中国和东盟相关国家的南海岛屿冲突和中国博弈。

  但是,中美合作已是区域大局,金融危机强化了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各方皆有制约对方的底牌。而以“新政”救美国是奥巴马政府的首要国策,中国亦可凭此双边互动求得最大国益,从而减轻中美在亚太地缘博弈中的颓势。此外,缅甸局势、朝核危机,没有中国的介入,美国难以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实现真正的影响力全面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东盟论坛的地缘范围从东亚延伸至南亚次大陆,加上俄罗斯的参与,这一论坛的边缘触角已经深入到欧洲。在此区域,又对接上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两大利益取向:一是反恐利益,即从伊拉克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反恐重心转移。在此区域,中俄主导的“上合”组织,和美国的反恐利益基本一致。即使美国对“上合”组织心存疑虑,但由于美国重视巴基斯坦的反恐作用,加上巴基斯坦又是“上合”组织的观察员国,美国不得不在反恐问题上和“上合”组织实现谨慎的合作和机制性磋商;二是伊朗核问题,中俄皆可在此问题上制约美国。

  所以,具有泛亚洲性质的东盟论坛,由于太多层面的大国博弈和利益上的纵横交错,从而编制了亚太区域复杂的地缘图景。这一图景或不那么让人满意,但是却也维系了这一区域的相对平衡,使这一地区不至于擦枪走火,情势失控。(张敬伟)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