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快女”曾轶可争议的实质需看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快女”曾轶可争议的实质需看清
2009年07月27日 16: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7日电 香港《大公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湖南卫视“快乐女声”引发的一场争议让人有新鲜感,更吸引眼球。争论的焦点是参加“快女”歌唱比赛的一位歌手叫曾轶可。“快女”之争实质是创新之争,这是有价值的争论,如果将正反两方的创新观点相加,便可构成对创新的完整理解和客观认识。因此,这场创新之争让人们对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帮助人们端正对创新的态度。

  文章摘录如下:

  正在热播的湖南卫视节目“快乐女声”,是曾经红极一时的节目“超级女声”的姐妹篇。二者的内容大同小异,倒是“快女”引发的一场争议让人有新鲜感,更吸引眼球。争论的焦点是参加“快女”歌唱比赛的一位歌手叫曾轶可,她成为最有争议的人物。

  包括部分专家评审、大众评审、现场观众和网民在内的正方一直在投曾轶可的票。他们认为,曾轶可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她不重仪表和表演,更重作品原创。她着装朴素,喜穿长裤,略施淡妆,结他不离身。她自创词曲,自弹自唱,与浓妆艳抹、更重模仿的其它歌手形成鲜明对照。她独创的风格,似乎让评委们眼前一亮,以至于他们都不在乎其欠缺的唱功和走调的歌声了。

  笔者以为,正方赞赏曾轶可的创新胆量和自信无可厚非。毕竟创新有风险。现在敢于创新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支持曾轶可,就是对创新者的褒奖。然而也要看到,创新是手段,出精品才是目的。如何创新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创新的价值便大打折扣。此时应对创新进行反思、修正和再创新,直至达到满意。

  反方认为,曾轶可近乎“无厘头”,她唱功不及对手,歌声也不动听,有时还“笑场”或“忘词”。虽然作品是自己的原创,甚至是几天前刚创作的,自创自弹自唱,自成一派,但唱歌如同说话或自言自语,不像唱歌,给人的整体感觉不佳。一位专家评委一气之下甚至给她打了零分,却给了其它歌手满分。

  笔者以为,反方重创新的结果无可厚非,但应对曾轶可的创新勇气给予鼓励,至少不应让她泄气。现在,社会为创新者提供的环境确实不够宽松、包容和自由,这也是创新难以成功、并因此助长模仿的关键因素。

  曾轶可之争实质缘于正反两方对创新的理解及对创新的态度不尽相同所致。正方更重创新意识和行为,而不太看重创新的结果。反方则相反,更重创新的结果。应该说,双方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对创新都缺乏完整的认识。这正是社会的通病,以至于把人们带入认识的误区。

  因为创新稀缺,所以创新宝贵,且容易得到社会的追捧。曾轶可唱功和歌声皆不佳,但她仍能进入全国“十强”,且其原创歌曲彩铃下载量连续一个月稳居“快女”榜首,道理就在于此。应该说,曾轶可是聪明的,她知己知彼,善于“扬长避短”,以自身的创新优势战胜对手。创新确是成功的法宝和快捷方式,她找对了竞争的武器。但要让这个武器强有力,她必须在创新的质量和完美度上下足工夫。

  打造精品才是创新目标

  有创新的意识、能力和勇气,不怕出错或被指责,走自己的路。这些都是创新者必备的素质,曾轶可具有这样的素质。然而,创新不是肤浅的,不是粗制滥造,不是随心所欲或自由散漫的,它追求严谨和一丝不苟,崇尚不断完善和精益求精,其最高目标是出精品。创新拒绝出含有瑕疵的“次等品”或不成熟的“半成品”。因此创新成功并非易事,需真功夫,而并非曾轶可想象的那么简单。

  对于曾轶可的创新之举,至今褒贬不一。倒是有网民为解决这一纷争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即建议曾轶可退居幕后,专攻词曲创作,然后把满意的作品交由唱功好的歌手在舞台上展示,这样便能够通过创新打造出为市场喜爱的、无可争议的精品。

  笔者倒认为,鉴于唱功不佳,曾轶可或可不进入“十强”,但应为她破例设立一个“创新特别奖”,以表彰和弘扬她的创新精神。因为这是全社会当下最需要的一种精神。

  总之,“快女”之争,实质是创新之争。这是有价值的争论,如果将正反两方的创新观点相加,便可构成对创新的完整理解和客观认识。因此,这场创新之争,让人们对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帮助人们端正对创新的态度。

  在激烈的竞争中,创新无疑是成功的法宝,也是成功的快捷方式,因此创新者应受到保护和鼓励。但创新无快捷方式可走,它需要人们不怕挫折,不断修正,持之以恒,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切忌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有好的结果。只是与众不同,稀奇古怪,并不是我们需要的创新,更不是创新的最终目的,我们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创新。打造精品、提升竞争力,才是创新的最高目标。(黄燕)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