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日报:审计风暴后应着重究责遏制屡审屡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澳门日报:审计风暴后应着重究责遏制屡审屡犯
2009年09月07日 09: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9月7日电 《澳门日报》7日刊出社论《“审计风暴”后应着重究责》说,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今年第12号审计结果公告,列举54个部门单位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它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首次点了审计署自己的名字。人们对审计力度不断加大既感欣喜又充满期待。只有对审计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抓住不放,一查到底,并对当事人严肃处理,才能形成审计的威慑力量,有效遏制审计问题上出的“屡审屡犯”的不正常现象。

  文章摘录如下:

  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二○○九年第十二号审计结果公告,以近十万字的篇幅,列举了五十四个部门单位二○○八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它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首次点了审计署自己的名字。

  从审计情况看,五十四个部门单位二○○八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挤占挪用转移资金、虚报多领财政资金、巧立名目违规收费、公费出国管理不严等四个方面。人们对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大,既感到欣喜,又充满着期待。

  审计引发全社会强烈关注,缘于六年前刮起的“审计风暴”。在一连数年的审计报告中,违规部门的名字及其违规事实,被毫不客气地公诸于众。

  二○○三年夏,首场“审计风暴”带给公众的是风暴后阳光监督的澄澈清新。在“审计风暴”中,原审计长李金华的审计清单,“公开批评中央部委”,让民意沸腾。占九成以上篇幅的“揭盖子”,“疏于管理和监督”等严厉字眼,更成为铁腕审计时代的标志,也让各部委的资金使用情况聚焦更多民众审视的目光。人们相信,在透明的审计监督下,那些虚报、虚增、挪用的字眼,会在监督的风暴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几年后,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未见好转,审计发布渐转温柔。在今年人大审议二○○八年财政预算执行报告时,众多人大代表就批评该报告中太多语焉不详的“某些单位”、“有的部门”等字眼,“欲言又止”的审计报告无法让人进行有效监督。

  这次让人们感到欣喜的是,审计结果首次公开披露中央直属机构预算执行情况,特别是审计署首次自揭家丑,披露自身出现的问题。而违规事实的公布更加透明。

  但人们期待的是,审计不能只虚晃一枪,而是要落地有声,剑指违法违规的当事人,做到违法必究。人们不仅关注违法违规违纪的事实,更关注审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即审计结果及时变为处理结果。因为这关系到审计的权威性、严肃性,更关系到审计的公信力。因此,对于这些违法违规违纪的事实,有关部门应及时跟进,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并通过媒体对处理结果进行跟踪报道,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强大舆论氛围。

  除加强从源头上遏制部门违法之外,以司法究责预防预算执行违法也是关键所在。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审计结果公告就是一封举报信。以此次的审计结果公告为例,其中包括:“有的部门未经审批,挪用公用经费及其它专项资金共计二千五百○五点一七万元,建设了面积达八千九百平方米的度假村式培训基地;有的违规挪用基建项目资金九十六点二二万元,用于购置家具、电视机等;有的自行将项目资金一百三十五点九一万元挪用于购置医疗器械、健身器材等项目预算之外的支出;有的甚至挪用科研经费一百五十万元,以个人名义购买了一百五十万股某公司的股份……”对照刑法中的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等,上述行为不乏犯罪的嫌疑。是否构成犯罪还是仅是违纪,只有检察机关进行深入调查之后,才能给公众、同时也给涉案单位一个明白。

  只有对审计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抓住不放,一查到底,并对当事人做出严肃处理,才能形成审计的威慑力量,才能使一些部门、一些人面对审计而不敢轻举妄动,才能有效地遏制在审计问题上出的“屡审屡犯”的不正常现象。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