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马英九重组团队 能否败部复活还看两岸关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明报:马英九重组团队 能否败部复活还看两岸关系
2009年09月11日 13: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9月11日电 香港《明报》11日刊出社评说,马英九重组台当局“行政院”,能否重振声势,关键在于台湾经济能否摆脱困境;而两岸关系的好坏,又与台湾经济息息相关。因此,两岸关系的发展,大大影响马英九能否带领国民党从败部复活。

  文章摘录如下:

  马英九重组“行政院”,不但是要抚平民对当局救灾迟缓的怨愤,更是为了自己以至国民党打拼。他能否重振声势,关键在于台湾经济能否摆脱困境;而两岸关系的好坏,又与台湾经济的良窳息息相关。因此,两岸关系的发展,大大影响马英九能否带领国民党从败部复活。

  目前马英九的处境,相信他在16个月前宣誓就任时,万万意想不到。去年3月,马英九以58.45%的得票率当选之时,他拥有的政治资源,还包括国民党在“立法院”的三分之二议席,而且,台湾25个县市有18个由国民党执政。可以说,当时马英九和国民党处于完全执政地位,气势极盛,台湾民众都在憧憬他会为台湾带来新局面。

  4个月前民望高达56%

  一场风灾跌至不足两成

  过去1年,全球饱受金融海啸蹂躏,经济低迷,但是台湾民情并未太过怪责马英九,因为此乃非战之罪。例如4个月之前,即马英九就任1周年时,他的民望仍然高达56.1%,刘兆玄“内阁”的满意度也有50%。上月8日,台风“莫拉克”带来台湾百年一遇的特大水灾,但是马英九及其行政团队反应迟缓引致民怨,马英九的民望跌至不到两成。

  这次马英九强力主导,大幅度重组“行政院”人事,显示他意欲借此设定停损点,重新振作,希望从低谷爬出来。

  这次改组涉及14个职位变动,连被视为“行政院”领导层的三长,即“行政院长”、“行政院副院长”和“行政院秘书长”都予以更换;另外,这次改组肇因与风灾有关,但是所更换的“阁员”,例如“教育部长”郑瑞成和人事局长陈清秀负责的政务范围,与灾情并无关联,但是他们过去推行的一些政务,备受争议,这次也要下马,显示马英九借更换“内阁”人事,使团队予人耳目一新的用意,甚为明显。

  初步看来,对于吴敦义任“行政院长”、朱立伦任“副院长”,民意反应都正面,支持度都较高,连带跌至谷底的马英九施政满意度也止跌回升。这种情况,岛内有舆论认为固然是肯定了吴、朱两人在政坛的形象,更多的是反映台湾民众对于变革的期待。

  新“内阁”成败不仅要看“内政”

  还要看马英九的两岸政策

  另外,吴敦义只有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学历,但是人们并未将之与有博士学历的刘兆玄相比,反而昨日在一次访问中,他被引述有一套庶民经济理论,认为经济数字固然重要,但包括股市、餐厅生意、航空货运业务,甚至在高速公路上南北奔驰的货柜车数量,却是更贴近民众生活,同时更能实时反映经济兴衰的重要经济指标。吴敦义刻意与民众、民生拉在一起,肯定与他长期的民意代表历练和基层工作有关,而传媒也注意到了。这或许反映了岛内一种普遍的期待。

  至于48岁的朱立伦,早年从台大教授、“立委”,到地方担任首长,而他担任桃园县长的表现,更获得“五星级”县长的最高荣誉。朱立伦被誉为“让台湾转变的关键人物”,他所提出的桃园航空城计划被认为具国际视野,也改变台湾的未来。这次担任“副院长”,强化了朱立伦作为国民党以至台湾政坛“明日之星”的形象。

  吴敦义、朱立伦能否挽狂澜于既倒,固然要看他们的管治能力,但更要看马英九的领导,特别是能否处理好两岸关系。两岸关系不但关乎台湾的安危,短线而言,台湾经济能否摆脱困境,以至马英九能否从败部复活,保住国民党的地位,都与两岸关系的良窳有关。

  例如今年5月马英九就任满1周年时,马英九和刘“内阁”的高民望,主要是两岸实现三通,加上推动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与金融监理合作备忘录(MOU)的消息,使台湾股市一路飙升。良好的两岸关系,对于马英九和国民党的重要,可见一斑。

  如果马英九“政府”能够善用两岸政策的杠杆作用,则不但可以令台湾的经贸金融领域有所发展,人民受惠;也可以提升个人和执政国民党的支持度,令败部活复的机率增加。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