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两岸教育大三通蓄势 优秀青年争夺战开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天下:两岸教育大三通蓄势 优秀青年争夺战开打
2009年10月10日 16: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0月10日电 台湾《天下》杂志日前刊文称,目前,台湾许多学生不念岛内名校,选择到大陆读大学。即使还不承认大陆学历,已有超两成台湾父母愿让孩子到大陆就学。两岸三地原本三条平行的教育体系,在政治融冰、政策诱导下,“教育大三通”蓄势待发。显然,一场针对优秀年轻人的争夺战,已经提前在两岸开打。

  文章摘编如下:

  今年开始,大陆也宣布直接采计台湾学测成绩,大动作吸引台湾学生。大陆内地以及香港的大学正积极抢攻台湾教育市场,争夺最优秀的状元学生,两岸三地教育大汇流,台湾新一代该如何抉择?“登陆”将会面对哪些挑战?

  九月中旬,柳树在秋风中摇摆,谱出哗啦啦的声响。十八岁的何安琪刚与初唱骊歌的高中同学同时上了大学,只是,她求学的地点距离家乡六百公里。

  何安琪是用台湾学测进入大陆高校的第一位学生,她以全台排名约4000名、66级分,舍台大,进入上海复旦大学临床医学系八年制博士班,加入大陆每年600万新生的学习战场。

  学期刚过不到一个月,她的印象是:“数学教得很深,人很厉害”、“路上都是‘外国’面孔”。她稚气的语气里不愿给自己太多借口:“来这也好,让我警惕一点!”

  同一时间,来自彰化田尾、刚从台中一中毕业的18岁大男孩黄忆农,以70级分,进入香港城市大学,就读全英语教学的电子商务系。

  自小帮家人锄田堆肥,黄忆农有着18岁孩子少有的早熟。明明有实力进入台大机械系,但他选择香港做人生的跳板。

  何安琪、黄忆农的父亲都不是台商,但他们都选择提早把孩子送到大陆内地或香港磨练。黄忆农的父亲黄瑞昌是业余农夫,也是台湾工研院家庭网络科技中心的经理,他非常鼓励儿子到香港。

  “在彰化的中小学念书就差了台湾北部学生一截,而台湾的大学奶水不足,资源愈来愈薄,也不够国际观,还不如到香港从大一开始补强语言,比去美国容易适应些。”田尾长大的黄瑞昌认为儿子在香港比在台湾,更有机会补强国际化学分。

  18岁的学习路径

  19岁、耶鲁大学三年级的台湾小留学生曹凯杰,尽管父母住在台北,但他申请参与北大/耶鲁的交换生,缴的是耶鲁上万美元学费。

  从小被父母刻意栽培送往美国的ABC,也转一圈回到亚洲学习。“在耶鲁有个中国热,白人、华人都是,像我这样的ABC也想认识中国,”曹凯杰说。他姐姐也刚从波士顿大学毕业,早他一年到上海工作。

  事情正在起变化。求学的抉择提前至20岁、18岁、甚至更早。对有18到24岁子女、拥有教育选择权的家庭而言,“到哪读书”、“哪间大学品牌好”、“到哪跨界学习”,成为父母聚会时最常谈论的话题。

  北京海淀区,北大。去年,1000多位来北大念学位的学生,其中韩生占56%、日本占8%,美国与欧洲也各占9%。走在北大校园,每分钟都可以看到外国面孔。

  亚洲,特别是中国,成为全球18到24岁学生求学标的(每年约有42%的留学生选择亚洲的大学)。即使两岸政治阻碍教育交流,台湾赴大陆求学的学生也大幅增加。

  两岸三地教育“大三通”

  1985年到2000年的15年间,大陆的台湾学生仅3759位,但2000年后的7年间,超过1万1千位,一半以上攻读中医药科系。除了正式念学位,到大陆短期交换的大学生过去五年也超过万人。

  光是北京大学,目前台湾学生有233位,是5年前的6倍。而这个趋势在两岸三地教育市场汇流的趋势下,将逐步影响台湾近300万的高中、大学、研究生。

  两岸三地原本三条平行的教育体系,在政治融冰、政策诱导下,“教育大三通”蓄势待发。

  过去20年,台湾学生到大陆就学,必须经过大陆高校系统外的“侨港澳台”招生管道。今年七月,湖南长沙的两岸教育论坛,大陆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会外宣布,承认大陆高校直接采计台湾学测,录取台湾学生。

  当时以民间身份与会的台当局“教育部次长”吕木琳,对大陆的积极、不要求对等的做法,感到讶异;因为台湾现行的“大学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等仍不承认大陆学历、不开放陆生赴台求学。

  显然,一场针对优秀年轻人的争夺战,已经提前在两岸开打。

  大陆教育部部长周济9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记者会指出,中国(大陆)高教规模已先后超越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普通高校生达2021万,是1998年的4.5倍。他并表示对台湾的大学,将采取非常积极的合作。

  不仅大陆内地积极抢人,香港的大学也开始积极对台直接招生。今年9月的新学期,香港城市大学首次招收8名台湾学生,其中三位来自北一女中、三位台中一中、一位建中。这些学生都能上台大,却选择了香港。

  大陆内地与香港的高教大门打开,政策性地吸引台湾学生。在上海复旦大学与大陆教育部往返的公文中,明确指出未来要征选的高中生,学力测验必须达顶标、在校成绩优秀。根据这个标准,去年达顶标的台湾学生约有1万7千名,前12%的学生都是被猎的对象。

  虽然第一年人数不多,但两岸三地大学的平台整合趋势,让台湾的第一线教育者很紧张。

  “这对台湾的冲击很大,特别是精英的那块,在台湾拼死拼活上不了台大的,可以到浙大、中山、南京等不错的大学”,前建中校长、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中学部校长吴武雄说。

  台湾的中段学生,已开始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学习位置。上海交大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姚奕,近来经常接到台湾学生的电话,询问转学或插班的可能,“多半是中段的私校生,也有在重庆或深圳念完书的,想来念医学院。”

  今年28岁的张嘉至,正是用大陆品牌为自己前途加分的例子。就读和平高中三年级那年,她考上台湾大学的尾巴,同时飞至香港参加港澳台招生考试,最后考取厦门大学,选择厦大。读了一年,再转至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三年前她创业,在台北与福州开设整合营销公司,靠着人脉与对大陆的了解,举办两岸交流活动。

  “国际上都承认北大学历,许多好的科系,像数学系,一班三分之二都顺利申请到耶鲁等名校” ,张嘉至认为,如果把大陆当学历的中继站,北大品牌的确加分不少。

  台湾的80后、90后学生在两岸三地大学新的抢人大战中,选择性暴增。

  两成三家长要让孩子登陆就学

  22岁的台大财金研究所学生赖雨柔,今年暑假自费两万多元新台币,到上海的交通银行实习两个月,宿舍里放着她的实习证书。

  赖雨柔不像早期赴大陆的求学者,多半是台商后代,她的父母是老师,也鼓励她多累积大陆经验。虽然喜欢台湾自由与多元的环境,但她像是认清了自己这一代逐水草而居的宿命,“如果在台湾没有好的机会,未来很可能往北京、上海去。”

  去年底,台当局“教育部”针对台湾高中生“赴大陆升学意愿”的调查显示,22.8%的家长考虑让孩子到大陆就学,其中四成七不管台当局承认大陆学历与否,都要让孩子到大陆就学。

  虽然也有高达七成七的家长因为治安、生活适应、两岸大学的学术水平差异、个人经济等因素,不考虑送孩子去大陆念大学。但一位院士级的校长表示,“大陆还没积极宣传,就有两成三的父母考虑,比例惊人……” (李雪莉)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