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侃上海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笑侃上海话
2009年11月18日 16:56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刘德华在上海“世博倒数二百天亮灯仪式”上高歌一曲,谢幕说了“谢谢侬!谢谢侬一家门!”二句词意相反的港味上海话,逗得观众哄堂大笑。在“阿拉闲话”新一波热潮的今天,适当场合巧用上海话搞气氛是个妙招。

  老上海话源自七百多年前的南宋“上海”群落,元、明、清一直以松江方言为主,到1843年上海开埠,迅速都市化,经济发展,海纳百川,第一次大变化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淘汰了松江话中使用地域狭隘的词语,大量吸收了国内外语言的精华,改观为新上海话。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苏州话和宁波话,譬如上海话的招牌“阿拉(意为我们)”是来自宁波话,原始上海话“我们”应该是“我侬”,现在上海人已习惯统统用“阿拉”了。再如苏州话的“七荤八素、死蟹一只、勒杀吊死、牵丝扳藤、开年礼拜九、悬空八只脚、门坎精到九十六”等等,都给上海人“借来一用,暂不归还”了。

  十里洋场的商业活动频繁,因此引伸出许多商用词语融入日常生活里,如:“卖相、吃价、现开销、讲斤头、打回票、掂斤襾、耳朵打八折、勿是生意经”等。畸形繁华使旧上海人虚荣、爱面子,再穷也要衣光鲜充阔佬,常常是:“身浪绸披披,屋里唔没夜饭米”、“情愿屋里天火烧,勿愿自家跌一跤”,这类自嘲,听者笑也辛酸。更有许多新词因广泛流传而为当时的国语吸纳,如:“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黄包车、三轮车、雪花膏、橡皮筋、沙发、马达、咖啡、啤酒、白兰地、麦克风、敲竹杠、出洋相、小儿科”等等,它不仅使上海话跃升成汉语三大方言(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之一,还保留在今日的普通话中。

  上海话能成为吴语系的代表,是因为其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力。如表达“很”的意思,就有“邪(音侠)”、“邪气”、“交关”、“来得”、“穷”、“老”、“瞎”、“鼎”等讲法,更流行“勿要忒……”的句式,如讲“勿要忒灵光喔”即好到无以复加。反之,骂人也是刻薄到家,常用的有“小瘪三、小赤佬”——没出息的人,“小刀麻子”——自私阴险的人,“小白脸”——吃软饭的,“勿二勿三、勿三勿四”——不正派的言行,“老三老四、瞎三话四”——不踏实的言行,“赤佬模子”指坏人、罪犯,“洋盘、屈死、落乔、瘟生、阿木林、十三点”泛指人品低劣的人。在形容颜色时,上海话十分形象,好似“雪雪白、血血红、蜡蜡黄、墨墨黑、碧碧绿”。顺口悦耳的海派气息还显露在对都市文化的表现力上,众所认同的江南美食烹调,上海话单是用火制作方法的动词就有:“烧、炒、煎、蒸、炖、笃、焖、煸、烘、汆、溜、熬、爆、脍、炸、扣、烤”等,体现细腻精致,叹为观止。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再次崛起,新一代新造了许多贴近生活的流行语,推动了上海话的第二次变化高潮。诸如:思路清叫“头水清”,为人得体叫“上路”,低智能叫“阿糊”,拍拖称“谈敲定”,风度称“腔调”,闲聊是“嘎山河”,吹牛是“掼浪头”,不负责任叫“掏浆糊、拆烂污”,出租车叫“差头”。赚钱以前叫“扒分”,现在叫“拉米”,因为人民币最小面值是一分,从前赚得少要一分一分去扒,现在收入高,可以大包米一车车拉回去,也是很形象的。

  随着港沪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很多朋友对“阿拉闲话”有兴趣。想学并不难,你只需搞清含意、掌握发音、背熟巧记,必有惊喜。“朋友,阿拉上海闲话邪气好白相,侬来试试看?”

  (摘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秦不染)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