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先驱报:儒学已成没有躯壳的游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中文先驱报:儒学已成没有躯壳的游魂?
2009年11月27日 09: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27日电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27日刊发龚鹏程的评论文章《儒学已成没有躯壳的游魂》,该文指出,原来的中国儒学并不是只有在政治上,或者在学校里面学,它在生活实践上也有一套方法,而这一套方法在我们今天仍然有诸多值得参考的地方——生活中,处处皆有儒学。

  文章摘录如下:

  儒学在中国近代,它的命运非常坎坷。现在一般都认为反儒是从“五四”开始的,但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人们的共同心态。清末废科举、立学堂,这是一个多大的事情呀,把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整个废掉了,等于废了中国整个文官系统。

  各位知道,假如我们今天对高考作一点点改革,整个社会都要展开大讨论的,可那时废科举,居然没有多少人出来反对,可见民心所向。

  辛亥革命成功后,蔡元培当教育总长,小学生也不用读经了。不少知识分子觉得中国传统的这套学问不行了,就连中国的文字、中国的文化也是野蛮的,就开始提倡文字简化,汉字拼音化……

  现在,我们讲国学,在大学里面只是很小的一块,基本上只在中文系或者是历史系里讲讲;在社会上,只有小部分学者把儒学作为研究和讨论对象,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什么叫“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就是用西方人、西方汉学家在研究中国学问时的那种方法、态度,来研究中国的学问,儒学正在丧失它的主导性。

  我们的儒学现在还活着吗?有人说活着的,活在我们这样的讲堂之中,在课本里,在论文里。可是我们儒学的实际作为是什么?在社会上到底起什么作用?跟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说起来就很遗憾了。因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里,基本上已经完全跟传统没有关系了。

  所以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还活着,但是以一种幽魂的方式活着。

  现在的儒学,已经成了没有躯壳的游魂。

  这种幽魂式的存在我们要怎么样改造,怎么样让儒学真正变成有身体,可以行动,可以发展出一些具体在这个社会上跟现代生活产生关系的一些东西呢?让幽魂回归身体的几种方式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儒学榜样。在日本公司里,有中国传统家族的感觉。公司像传统的家族,让员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即使公司遭到了困难,员工也不会轻易离开,就像家里遇到了困难,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每个人对公司都有一种特殊的忠诚度。日本人经商,不完全是靠契约,他们很强调儒家的诚信,以诚信为本。

  日本的例子说明,这些我们过去认为不能现代化的一些传统儒学元素,反而是让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比欧美更好的条件。

  这个命题出来后,在当时的学界影响很大,因为除了日本以外,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韩国、新加坡经济也起来了,当时研究的学者称之为东亚文化、儒家文化经济圈。

  但是我要推荐不是属于这一类的,是儒学跟现代社会生活关联起来的另外一个思路。

  我们自以为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上,我们看待孔子、孟子,就像批改小学生的作文一样,你这几点讲得好,是精华;那些不好,要批判……可是你要知道,如果一个小学生跑来跟我说,你写了很多书,思想也不错,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说你胡说八道,我写的书你看得懂啊?我们读孟子、孔子,你以为简单? 我们读黄宗羲、顾炎武已经很难了,要花点力气了,你读朱熹更难……你要了解孔子,这中间有很大的差距,你要把握到他的想法,他的心灵状态。我读过书,教过书,对此有很深体会的。

  在中国,一直在把现代社会当作要走的一个方向,我们活在社会中,现代社会的好坏跟现代人有关,古代的好不好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怎样改造现代社会呢?当然西方人的想法也是我们一种资源,但是在改造中国社会里面,传统中国的思想,特别从儒家来讲,有很多资源可以提供我们一种新的思路。

  比如说我们现在常常觉得,传统中国社会里面儒家有很高的地位,这是因为皇帝在支持,如果不是当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怎么有统治的地位呢。

  其实,元朝的时候是奉喇嘛教为国师,宋明两代的皇帝都是信道教的,清朝王室自己是信喇嘛教的……但他们为什么推崇儒家?因为我们是儒家型社会,是以儒家本身所建构出来的理论状态去构成这样一个社会体系,我们不要忘记儒教一直在化民成俗,在民间的日常生活里体现着儒家的伦理状态。

  所以说,原来的中国儒学并不是只有在政治上,或者在学校里面学,它在生活实践上也有一套方法,而这一套方法在我们今天仍然有诸多值得参考的地方——生活中,处处皆有儒学。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