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泛政治化的台湾,好事也成了闹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明报:泛政治化的台湾,好事也成了闹剧!
2010年05月10日 16: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5月10日电 香港《明报》10日刊出台湾资深政论家南方朔的文章《泛政治化的台湾,好事也成了闹剧!》。文章说,台湾社会“泛政治化”,当这已成根深蒂固习惯,除政治立场永不休止斗争外,无法形成客观公正标准。“泛政治化”的社会会肤浅化,每件事都在一阵口水战后,又转到另一个口水问题上。

  文章摘编如下:

  台湾甚或许多其它社会都有所谓的“泛政治化”这种现象。它指的是这种社会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会从政治的角度来盘算来思考,而不从该事情本身来着眼。当这种“泛政治化”已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这种社会除了政治立场永不休止的斗争外,再也不可能出现中立自主的价值,再也无法形成客观公正的标准。

  台湾除了两党斗争,找不出中立客观的声音,即是这种“泛政治化”的后遗症。古代的政治家还懂得“不以人废言”的道理,在现代“泛政治化”的趋势下,凡事只论立场不管是非,“不以人废言”已不可能再有。

  “泛政治化”是一种只论立场敌我的价值观。无论自己做了什么,总是歌功颂德的被归在“我”方,否则即是“敌”方。社会当搞到这种程度,由于任何事都被一刀切成两半,当然也就出不了真正的好事,甚至好事也变成了坏事。最近这几天,台湾菜贩阿嬷陈树菊的新闻,就是个例子。

  陈树菊是台湾台东的一个卖菜小贩,今年60岁。她自小坎坷,为了抚养弟妹而当菜贩为生,甚至放弃了自己人生幸福的追求。由于早年母亲弟弟生病时得过别人帮助,她半生辛苦也都默默行善助人。她卖菜收入不多,除了极少生活费用外,她都捐出助人,持续数十年,累积已达千万台币的水平。千万台币对有钱人实在不算多,但对小贩的她却是毕生的所得与付出。她的故事被外国人知道后,《福布斯》杂志将她评为2010慈善英雄,《时代》杂志再选入百大影响人物英雄榜。于是一个卑微但伟大的小人物遂告爆红,并赴纽约接受表扬。

  陈树菊的故事当然让人欣慰,但也多少有点伤感。在被外媒评点到之前,台湾对她所知有限,而一经外人评点,一夜竟成“台湾之光”,这其实已暴露出台湾在创造自己的价值上其实是交了白卷。这种“价值上的依赖”很可以深入探讨下去,在此不赘。

  而问题更大的乃是,陈树菊这样的人在未被外人评点之前,身在偏远的台湾台东无人问,但经外人评点而暴红后,她成了一种道德标杆,于是就有许多人要来分享及消费她的形象资产。于是,一辈子都和政治搭不上边的菜贩陈树菊,立刻就被“泛政治化”。

  陈树菊一夜暴红而要赴美接受表扬,这个卑微的卖菜阿嬷自己并没有被冲昏头。她赴美毫无增添什么行头,在菜场买了个台币199元的提包,花台币250元买了条牛仔裤,350元买了件背心,全部加起来才台币800元,合港币或人民币还不到200元,唯一豪华是她带了套几年前在菜市场花台币2000元买的便宜套装,台湾的乡下百姓绝大多数都是这样过的。

  陈树菊还是和以前一样,但官吏这边却不一样了。陈树菊一夜走红海外,就理上说,这是她个人之光,但也是台湾之耻——这种人台湾自己并没有赋予荣耀却要等外人来加持,难道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吗?台湾有地位的人在见到陈树菊时,实在都应该有一点歉疚之感才是。

  但大官却不如此,他们接见她,似乎就可分享到一点光环;而最糟糕的乃是她到了纽约,由于她不懂英文,需要官员在旁翻译,于是这些官吏就利用机会随时“提词”,一下叫她说“谢谢马‘总统’”,一下又要她“谢谢‘外交部’”。

  媒体把那种“提词”的现场如实呈现出来,的确可以看出当官的是在透过她的口拍马屁,而且太露骨了点。由于这种事做得太肉麻,于是媒体及谈话性节目遂大举挞伐,一夜之间卖菜阿嬷简直又成了泛政治的风暴中心。

  她赴美接受表扬,这原是件好事,但经过“提词”风波一闹,好事的成分已大大减少,反而给卖菜阿嬷带来很多困扰。“新闻局”还想锦上添花替她拍纪录片,她急忙说﹕“不要啦!没有兴趣啦!”

  由菜贩阿嬷陈树菊的插曲,人们已可看到动辄“泛政治化”的台湾在文化上其实有很麻烦、很可恶的一面。无论发生什么事,搞政治的总是在想从该件事上可以得到什么好处,于是“适当的行为”遂不可能出现,而这边行为不适当,当然给了对手政党攻击的理由,于是明明是件好事,最后却搞得乱七八糟。“泛政治化”的可恶由此可见。

  台湾“泛政治化”早已成了一种政治病,“泛政治化”会使得任何事都绕着表面打转,人们对问题更深的真象也没有兴趣去追究。“泛政治化”的社会会肤浅化,每件事都在一阵口水战后,又转到另一个口水问题上。台湾卖菜阿嬷陈树菊被“提词”,“指点发言”这场插曲闹了几天后也会过去,但人们又会得到什么改进呢?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