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卡梅伦新内阁能否“老成谋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卡梅伦新内阁能否“老成谋国”?
2010年05月14日 11: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地时间5月11日晚,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任命保守党领袖大卫·卡梅伦为英国新任首相。图为卡梅伦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前发表就职声明。 中新社发 魏群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5月14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4日刊发评论文章《英国政局“地震般的变革”》。文章说,日前,43岁的保守党党魁卡梅伦正式成为英国近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但新内阁无疑将要面临艰巨的任务。在着力复苏经济之余,新政府也得克服政治上的挑战,其中,联合政府本身便存在稳定问题。另外,新内阁能否“老成谋国”?除了正副首相均43岁,肩负重任的财长奥斯本也仅38岁,是英国120年来最年轻的财长。年轻固然意味着活力、冲劲、新思维,却也可能面对经验不足的质疑。

  文章摘编如下:

  43岁的保守党党魁卡梅伦在5月11日晋见伊丽莎白女王后,正式成为英国近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虽然保守党在5月6日的大选中赢得最多选票和议席,却因为无法在国会获得过半席次,而不得不与自由民主党组织二战以来英国的首个联合政府。

  前首相布朗黯然下台,结束了英国“新工党”13年的统治。当年英国工党党魁布莱尔号召摆脱撒切尔主义,以及工党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张政治上往中间靠拢,经济上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纲,虏获了年轻选民的心。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衰退,以及执政党议员一连串的公费开销丑闻,加上布莱尔执政后期尾随美国小布什政府共同参与伊拉克战争的阴影,都让失望的英国选民倒戈相向。

  卡梅伦形容选举结果是英国政治的“历史性与地震般的变革”,但新内阁无疑将要面临艰巨的任务。在经济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持续,希腊主权债务不但导致国内政治动荡,也威胁着欧盟以及英国经济的稳定。英国经济在2009年萎缩了4.9%,为1988年以来幅度之最。虽然经济体质比希腊更强,英国的主权债务和财政赤字水平却比希腊还要严重。英国2009—2010财政年度的财政赤字,预计将达到1780亿英镑,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3%。这也是欧盟成员中财赤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虽然选举期间竞争激烈,三大党却存在一个共识:唯有大幅度削减财赤,减轻包袱,才能重启英国经济前进的巨轮。

  在着力复苏经济之余,新政府也得克服政治上的挑战。联合政府本身便存在稳定问题,虽然卡梅伦在同副首相、自由民主党党魁克莱格召开的记者会上强调,会为民众和国家的利益,组织一个“强大而稳定的政府”,两党势必还得经历一个联合执政的磨合期。以削减财赤为例,卡梅伦在竞选时主张立即削减政府开支,但克莱格却担心雷厉手段可能拖累英国经济复苏。另一个可能让英国民众担心的因素,在于新内阁能否“老成谋国”。除了正副首相均43岁,肩负重任的财长奥斯本也仅38岁,是英国120年来最年轻的财长。年轻固然意味着活力、冲劲、新思维,却也可能面对经验不足的质疑。

  英国选民求变心切的结果,导致本次选举产生了两大党皆不过半的“悬浮议会”,虽然这在英国政治历史上并非首例,却也激发了英国人对于“西敏寺体系”(Westminster System)选举制度的反思。单一选区多数决制固然有其合理性,为英国民主政治带来两个多世纪的政治稳定,但其隐含的“赢者通吃”精英统治特性,却排除了两大政党以外的政治诉求和声音。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这种特性同政治社会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新价值体系,显得隔阂并落伍。

  作为小党的自由民主党因为“悬浮议会”得以分享执政权,党魁克莱格也用选制改革作为加盟条件。对于总得票率23%,国会议席却只有8.5%的自民党,参考欧陆国家的“比例代表制”选举办法,显然非常必要。保守党虽然原则上接受了自民党的选制改革条件,如何改革肯定还会有一番讨价还价的协商过程。无论如何,“西敏寺体系”的翻修,影响的不仅是英国今后的政治发展,也势必会扩散到参照英国选制的其他国家。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