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眼下是“次佳”购房时机?

2012年10月18日 15:05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对一百个城市新建住宅的全样本调查数据,今年9月,全国一百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比8月上涨0.17%。尽管涨幅收窄,但已经连续第4个月环比上涨。这让很多购房者担心,购房的最佳时机是否已经过去?

  近日,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最好的购房时机可能是在上半年,进入下半年以来,价格折扣变小,新房、二手房都有提价的行为。他认为,最好的时机已经过了。但是不能认为就不能买房了,他觉得,7月份以来政策反复的强调导致市场降温,导致部分项目重新开始促销,反倒是一个二次购房的时机。反观南京楼市,是否“次佳”购房时机近在眼前?本期《观点地产》邀请两位专家就上述问题各抒己见。

  地产评论员 方力卓

  观点①

  现在依然是购房好时机

  葛扬 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主任

  从动态角度观察楼市,价格以及成交量肯定会有起伏,但总体上楼市会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

  虽然8月份以来成交量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但波动的主要原因来自政策面的影响。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房产政策持续调控,楼市的成交量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下降,这也间接说明购房需求是刚性的、始终存在的。

  当然,由于政策的调整信号,使得刚需群体对市场的感受也是不稳定的,对成交量也会产生上上下下的影响。成交量波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相当一部分楼盘优惠取消或收窄了,价格有一定上浮。实际上一旦有好房源推出来,还是一样会受到市场关注,这样的例子我们能看到很多。

  南京楼市下半年改善型的楼盘上市量确实比较大,但库存消化并不困难。改善性需求一样也是刚需,伴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人都想拥有更为舒适的居住空间。这一部分的改善性需求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据此也可以推断在成交上,南京楼市接下来依然会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房价方面,可以判断会是稳中有升或者说震荡爬升的走势。通货膨胀应该做为房价的考量因素之一,如果除房地产外的其他商品都在上涨,房价不涨反跌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另一方面,从近期房企在土地市场的表现看,不断有大型房企频频拍地拿地,非常活跃,这也可以看做是房企库存告急的信号之一。如果库存出现断档,市场上某板块某类型房源稀缺,对房价也会产生影响。之前也有些人判断这一情况会出现在明年初的时候。如果是这样的话,说第四季度是“次佳”购房时间就是成立的。

  从动态角度观察楼市,价格以及成交量肯定会有起伏,但总体上楼市会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当然像年初那样力度的优惠促销,确实也不太容易再出现了,但现在对购房者来说依然是相对好的时机。

  观点②

  最好的机会已经过去了

  李智 网尚研究机构总经理

  从三月份开始各个楼盘的优惠力度随着行情上涨,一直在持续减弱,最好的时机肯定是已经过去了。”

  时机一般很难判断,还是要选适合自己的,如果有各方面都契合的房子推出来,所在区位、楼盘品质以及户型设计等都满意,价格也适中,这就是好时机。当然从三月份开始各个楼盘的优惠力度随着行情上涨,一直在持续减弱,最好的时机肯定是已经过去了。

  今年上半年是一个比较好的购房时机,那时候市场不好,房产商为了销售,各个方面优惠力度都很大。进入下半年,很明显感受到各家房企的优惠力度在逐步减弱。

  以往房产公司因为要冲业绩,会在年底时候集中打折促销。但今年房企业绩完成都比较好,有些已完成全年任务,资金回笼良好,所以在年底基本不会有为冲业绩而拼命促销的情况出现。对于房产商来说,现在追求的更多不是业绩而是利润了。这样的话势必会对房价产生影响,比如继续收紧原有的优惠力度等。当然房价大涨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毕竟现在的房价对各方面来说依然非常敏感。总体上,房价会处于一个稳中有升的状态。

  成交方面,从年初开始攀升,到7月份是一个高点。八、九两个月确实有下滑,但并不能说楼市冷下来了。目前房产调控没有放松的迹象,在接下来的第四季度在成交上能够达到前期的高点基本不太可能了,也将会是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

  从上市量看,虽然最近改善型房源比较集中推盘,但我认为问题不大。最近二手房成交量上升,释放了相当部分的改善客户。这些客户将自己居住的房子卖掉,有相当一部分会变成改善型需求进入一手房市场,这一部分客群会成为接下来四季度改善型房源的主力客群。

  购房时机方面,如果说错过了上半年的购房时间窗口,那么接下来如果有好的机会,最好不要再错过。对于当下的楼市来说,好机会肯定是越来越少的。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