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建材价格上涨 为“五一”优惠打埋伏

2013年04月18日 16:4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部分建材品牌计划涨价约10% 市场中同一品牌同款产品标价不同———

  上周末,一个关于涨价的消息风传,部分建材产品称,价格将在“五一”前上涨。在琢磨涨价真假的同时,也有消费者未雨绸缪,算计着,是赶在涨价前下单采买?还是等“五一”期间有更优惠的促销价再买?

  实际上,当消费者在“何时涨”、“涨多少”、“买不买”以及“在哪买”等问题上发愁的同时,建材类产品隐藏已久的价格混乱顽疾,还未被治愈。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建材产品经销商向《广厦时代》透露,建材产品多年来常常进行价格的“乱中暗涨”,其不易被察觉的因素是,市场标价不统一,折扣五花八门,涨价时间不透明。

  建材品牌一线导购称:

  “五一”前产品价格将上涨

  “我们的地板‘五一’前会有一次涨价,涨幅还没通知。不过现在9折的价格,肯定比‘五一’涨价后再打折的价格要划算。”上周日,居然之家北四环店飞美地板导购的一番话,让原本计划“五一”小长假再出手的田先生乱了阵脚。

  田先生告知笔者,上周末在建材城里飞美地板、欧典地板、欧派橱柜和志邦橱柜等品牌导购,均向其表示,“五一”前要涨价,想赶上涨价前的便宜价格,一周内下单交定金最保险。而当天未下订单的田先生第二天接到飞美地板导购的电话,对方称自己看上的那款强化地板今天下了涨价通知,由原来的193元/平方米涨到了205元/平方米。如果近几天能下单还能按照原来193元/平方米的价格打9折,“五一”期间则只能按照涨价后205元/平方米的价格打折。

  为此,田先生向《广厦时代》求助:一问建材产品“五一”前涨价风声是否属实,二问到底何时下单最划算。

  建材品牌负责人确认:

  “五一”前部分产品价格将上涨约10%

  “‘五一’前,飞美地板的价格的确会上调5%左右。”飞美地板总经理鲁杰对于涨价风声给出肯定答案。欧派橱柜北京公司副总经理姚刚也直言,4月底欧派的部分产品会涨价,涨幅在10%以下。

  对于涨价原因,众品牌负责人称,原材料、物流和人工成本的攀升,仍旧是迫使此次建材产品涨价的推手。实际上,建材售价被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左右的问题从未有改善,原材料越来越稀缺及工人越来越抢手的现状,导致建材价格多年来只升不降。其实,地板、卫浴、橱柜等都属于再加工产业,就算有再好的设备和工艺,也只能坐在那等着别人提供材料才能开工。而无法掌握原材料这一关键的上游产业,是建材企业最大的弊端。

  此外,笔者还了解到,物流和力工的成本近来也在逐步上调。其中,产品从外地运货到北京,再进行市内分送,消费者最少要承担产品总价10%左右的运费,而负责搬运货物的力工今年身价也是水涨船高,每人每天需要支付150元-200元。

  消费者“比价”发现问题:

  同品牌产品市场标价不同

  折扣后价格差异不大

  能够保证在各家居卖场价格统一的品牌,的确有其涨价的缘由,而某些价格混乱的产品,其涨价的依据何在?提出此疑问的消费者发现,同品牌产品在不同卖场的标价不同、优惠各异,若在此基础上涨价,只能称其为“乱中暗涨”。

  消费者张先生向《广厦时代》反馈了一组上周末在不同家居卖场的“比价”结果:箭牌卫浴一款马桶,在北四环某家居卖场的标价为1833元,参与市场活动后,销售员承诺其购买价为1680元。此款马桶在城南某市场的标价为2619元,经过一番折扣返现之后,1633元可以买到。上文提到的田先生也将自己上周的“比价”心得与本报分享,太阳花散热器的一组热销产品,在北三环某家居卖场的最终售价为4500元/四组,而在东四环某家居卖场的最终售价为4300元/四组。

  由以上信息不难看出,目前部分品牌在市场中的标价尚不规范,消费者若不“比价”,很难放心。对此,居然之家副总裁、丽泽店店长任成表示,居然之家推行了一段时间的“明码实价”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被“明码实价”系统监管着的品牌,在居然之家的所有门店都必须做到标价相同以及折扣力度相同。而价格“暗涨”现象,也难发生。因为每个品牌的每件商品,除了原价、常规折扣和大型节假日特殊折扣必须上报留底外,商家对产品标价的调整,必须上报卖场,待批准再执行。

  业内人士提醒“淘便宜”:

  折扣经常有 价差并不大

  向本报提出疑问的田先生,面对商家针对不同节假日给出的不同折扣,一头雾水,他想知道到底何时下单最划算?

  对此,蓝景丽家家居广场总经理尹勃给出建议,商家的促销活动通常全年无休,虽然看似每次的花样和内容都不同,但最终的实际价差不会超过3%-5%。因此,消费者在“淘便宜”时不用扎堆、凑热闹,有针对性地常看、常比、常咨询,理智下单绝不会吃亏。 (王思菲)

【编辑:张玉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