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温哥华为何能成为宜居城市?

2013年06月18日 14:4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温哥华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统一、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的宜居乐园。在多家国际知名机构的多次评价中,温哥华都位列世界宜居城市前列。温哥华宜居城市的经验主要包括:一是重视以重大专项规划来保护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和持续改善;二是将社区建设置于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环节,以社区为载体整合各种资源参与到宜居城市建设中;三是注重人居环境的系统改善,以自然环境宜人、经济环境繁荣、交通网络高效、公共设施网络完善为目标,推进整体提升;四是将文化多元、开放包容作为宜居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吸引世界各地人才集聚。

  以人为本的主旨是首要前提。宜居城市的关键核心在于人居环境的改善。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要体现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因是聚集到城市,期望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因此,无法使人们安居于此的城市,其发展必将是不可持续的。理想的宜居城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在这样的城市人们能享受高品质的健康生活,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业有所爱、住有所适、食有所安、行有其畅不再是虚幻的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城市生活。居民将所生活的城市作为可以最大化确保自身个体创造和分享幸福和发展成果的出发地和落脚地,整体生活幸福、生态良好、生产有序,多数人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建共享都可以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幸福和为所居城市的由衷自豪。总而言之,理想的宜居城市,应该具有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方便可用的基础设施、高效主动的政府服务、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深厚多元的人文感受;居民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规划、建设、提供和管理科学有序;居民因便捷、舒适的享用城市发展的成果而深感自身城市生活的健康、快乐和幸福。

  社区发展是基础环节。温哥华市认为,社区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单元,真正的宜居城市应该是在社区层面上实现宜居的全覆盖。因此,温哥华将社区设施的不断完善与“精明增长”作为重塑城市宜居竞争力的基础环节,并以社区为载体整合各种资源参与到宜居城市建设中。宜居城市应该是以人为本、关注人发展需要的城市,关注“人的需要”是宜居城市真正宜居的关键环节。为此温哥华特别注重人居环境的系统改善,以自然环境宜人、经济环境繁荣、交通网络高效、公共设施网络完善为目标,为居民提供多样性的生活选择、尽可能多的机会以及最大的方便,使居民可以就近工作并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与娱乐。此外,在社区的基础上,再按照都市区、区域、自治市三个层级形成基于社区的多中心网络系统,促进经济与社区平衡发展。

  制度建设与严格管理是重要保障。将严格立法严格执法和科学规划贯穿于城市管理是宜居城市问题解决和成就取得的重要经验。为了推进保护绿色地带等宜居城市的天然基础目标的实现,温哥华专门制定了“宜居区域战略计划”(LRSP)。在这一规划中,特别设立了绿色地带保护专项计划,用以保护大温哥华地区原有城市公园、天然公园、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农业特色景观风貌区的生态特色,绿色地带主要包括公园、供水区、自然保护区和农业地区等。绿色地带保护专项计划对绿色地带所处位置、空间范围的明确,实际上也就等同于划定了大都市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边界,为城市扩张范围和人口增长速度的管理提供了一定参照依据。需要指出的是,绿色地带保护计划的严格实施也给温哥华市留下了不少原生态的东西,坐落于温哥华市大大小小的很多原生态公园就是很好的例证。

  紧凑发展,推进公共服务短半径供给。紧凑型城市是城市集约发展的重要体现。温哥华市认为,只有城市通过紧凑型布局实现人口、产业的集聚发展,传统“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问题才不会出现。从这一认识出发,温哥华明确提出要支持社区容纳中高密度居住区,形成中高密度的城市居住单元,以降低居民就业和居住的通勤长度和通勤时间,使得既有公交系统和商业、学校、医院等社区服务设施可以高效利用,既降低了成本,又实现了城市的低碳发展和组团发展。同时,在紧凑型城市内部,鼓励步行、自行车、公交系统,限制私人汽车的发展,进一步缩短城市可拓展的空间半径,形成更为紧凑的城市格局。

  需要指出的是,温哥华的房屋价格位居全国之最和2013年全球排名第2位,房价的高企未来将成为制约温哥华宜居和人才宜居以及居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也成为宜居城市建设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李光全 (原文载于6月10日《学习时报》)

【编辑:张玉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