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首个农民万元户住危房? 基地确权存争议难翻新

2013年07月05日 14:2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黄新文在破败的祖屋中接受采访。

→抽水烟是黄新文几十年的习惯。

  ↓黄新文现住所的一处瓦房已经倒塌。

  日前记者接到一个电话:“全国第一个农民万元户现在住在危房里,安全没保障。”打电话的不是别人,正是“万元户”黄新文的大儿媳卢简珍。30年前名震全国的“万元户”果真住在危房里?如果这是事实,又是什么原因让他的晚境如此潦倒?

  带着上述疑问,记者连日来在小榄镇联丰社区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倒塌的房屋确系黄新文住宅的一部分。由于黄家宅基地确权的历史遗留问题,黄新文与社区存在较大的分歧,双方至今未达成一致意见。

  被小洋楼包围的危房

  7月1日下午,今年第一场台风正在千里之外的海域酝酿,天气变得不稳定,灼人的烈日在转瞬间变成了滂沱大雨。3时30分许,大雨稍歇。穿过联丰社区不甚宽敞的村道,记者在林立的小洋楼间隙中,找到全国第一个农民万元户黄新文的家。

  除了远去的荣誉,“全国首个农民万元户”的头衔似乎没有给黄新文一家带来任何好处。与此相反,如今万元户的居住条件在5000多人的联丰社区,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在一栋栋外表雷同的小洋楼之中,黄新文的住宅很是扎眼:一排斑驳低矮的祖屋,连接着一片简易锌铁棚,没有当地流行的红色屋顶,也没有俗气的瓷砖外墙。

  与其说是住宅,占地达数百平方的锌铁棚更像是一个堆放弃物的破烂仓库:门口处堆着十多个鼓鼓囊囊的编织袋,木头、钢管等家什倚墙而立,由于年久失修,锌铁棚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小洞,雨水从洞中滴下,被十多个盆盆罐罐接着。

  “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早就想维修了,但是拿不到宅基证,没有宅基证又不敢报建”,黄新文小儿子黄坤祥苦笑着告诉记者。

  黄坤祥领着记者穿过锌铁棚,来到祖屋东侧的一排瓦房。记者看到,一间房子二楼屋顶已经坍塌,残砖、木头和水泥块堆满房间。仔细观察,另外两间瓦房的山墙也出现了明显的裂缝。

  黄新文的妻子冯阿姨告诉记者,6月6日深夜,他和丈夫正在熟睡之中,突然一声巨响把他们从梦中惊醒,两位老人起床一看,房屋的楼顶已经完全坍塌了。

  曾经的荣誉已尘封

  当记者踏进锌铁棚时,75岁的黄新文坐在矮凳上,俯身整理一条金属项链。虽然年逾古稀,老人家依然精神矍铄,身躯挺拔,只是身体消瘦得厉害,黑框老花镜更为他平添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气质。见记者进屋,他连忙把项链套在脖子上,面对镜头十分自然。

  在矮凳周围堆着各种各样的破烂:渔网、塑料绳、铁丝、电线,以及各种牌子的纸烟盒。室内桌子上,每个小瓶盖里都放着螺丝、纽扣、铁皮等小物品,就连香烟盒锡箔纸被他一张张抽出来,折得整整齐齐码放在一起。

  “有钱就抽香烟,没钱就抽垃圾”,被问及为何还要抽水烟时,黄新文拎起水烟筒开起了玩笑。说着他捡起宝贝堆里的一个香烟盒,指着“吸烟有害健康”小字说:“抽一根烟,寿命就减少两个钟头”。算是对记者的回答。

  这番场景,让人很难把这里与“万元户”联系起来。只有杂物堆里的一台sony牌收录机仿佛在诉说着主人昔日的辉煌。然而在30多年前,黄新文却是举国闻名的风流人物。

  1979年2月,人民日报以《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为题报道了黄新文的事迹: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1978年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所得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1.07万元,扣除家庭副业的成本,纯收入为5900多元。这是新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一时间,全国各地或亲临、或来函,向黄新文请教致富经的络绎不绝。

  在黄新文昏暗陈旧的卧室内,黄钢祥翻出一个被灰尘包裹的物件:一整箱向“万元户”取经的信件,大部分信封已被蛀得面目全非。

  标杆渐渐恢复平凡

  “这些都是他的宝贝,从来不准别人动”,黄新文妻子冯阿姨说。与一般人收集破烂不同的是,黄新文从不允许将这些破烂卖掉,更不允许别人乱动。

  “他身体还行,就是脑子有一点点问题”,大儿子黄钢祥说,自他懂事起父亲就没有一天闲下来,当年家境的辉煌,全都是父亲一分一毫攒下来的。在成为万元户之后,黄新文也并没有闲着,而是利用早年学来的泥水匠手艺,继续为乡邻修房造屋。

  很显然,黄新文的子女也继承了父亲的经济头脑。大儿子黄钢祥如今在小榄镇经营着一个厨具门市,二儿子子承父业在家养猪,如今有200余头生猪存栏。

  2004年10月,黄新文替人粉刷房子时不慎从脚手架跌倒,头部着地,送医院抢救后总算保住了性命。但这次事故不但花费了全家十多万积蓄,也留下了严重后遗症,黄新文的头部至今还有一条引流脑积液的橡胶管。从那时起,黄新文的神志就时而清醒时而糊涂,这场变故也成为黄新文家走向衰落的分界线。

  “我们家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黄钢祥说。而早在上世纪70年后期代,黄新文一家就从香港买了一台飞利浦的黑白电视,是全村第一个有电视的家庭,每到晚上就有许多邻居前来看电视。

  自小与黄新文一家相熟的刘阿姨告诉记者,在如今的联丰村,黄新文一家的生活水平属中等,但与昔日的辉煌已不可同日而语。

  宅基地争议

  记者在黄新文现居住地发现,垮塌的房屋现已废弃多时,距离黄新文平日起居的卧室还有大约十来米的距离。卢简珍称,由于家公头脑不甚清醒,住在这里很不安全,去年厨房在火灾中烧毁之后,老夫妇只好在锌铁棚中做饭。记者在坍塌房屋墙上发现了好几张联丰居委会下发的《通知》,内文称该处房屋经排查属于危房,要求业主尽快搬出,否则后果自负。

  为何黄新文要一直守着危房不肯搬走?黄新文的子女到底有没有自住房?黄钢祥夫妇称,1992年全国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普查时,未确认其权属,致使其628平方米的历史宅基地至今没有宅基证,无法对破旧房屋进行改建,而老人也因生活习惯不愿搬离祖屋。

  对于黄钢祥夫妇的说法,昨日联丰居委会发来书面说明称,1992年黄新文一家按规定分得宅基地280平方米,此后全家又将屋旁空地围起来盖上建筑物。经村集体在2003年测算,黄家多占集体土地237.2平方米,为此黄新文已向居委会支付超出的宅基地款,因此黄家合法的宅基地为517.2平方米。黄家所主张的628平方米宅基地,必须按100元/平方米补交相关费用。至于未办理宅基证的问题,这份说明称,社区及国土部门至今未收到黄新文办证申请资料,社区建议其尽快提交,并答应提供协助。

  对于联丰社区关于“超占宅基地”一说,卢简珍表示628平方米宅基地均属于历史宅基地,根据现行政策不需缴任何费用。联丰社区则称,得知黄新文部分住宅倒塌后次日上午就派人查看,要求老人搬离住处,并于当天下午书面通知黄新文自行拆除危险建筑,但遭拒绝。

  截至记者昨日发稿时止,双方仍未就何时排除危房隐患、如何对黄家宅基地确权问题达成一致。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郑平

【编辑:张玉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