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州西关广场项目 近半拆迁户已签约

2013年08月08日 09:2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西关广场项目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项目计划征收面积4.4万平方米,总投资额14亿元,设六大功能区。项目建设拟分两年完成,计划先启动实体广场、广州印记、荔湾中学异地迁建等文化建筑项目。目前征收工作进展顺利,累计签约614户,占总量近半。本月,新荔湾中学复建地块也拟拆卸平整移交建设单位。

  西关广场和安置房建设12月启动

  西关广场项目研究面积约80公顷,核心区范围约25公顷,地块范围东起泮塘路泮塘三约,北至中山八路,西部、南部与荔湾湖公园相连,包括泮塘五约、泮塘三约和荔湾湖公园部分地块,整个研究范围与荔枝湾涌一期无缝连接,强调以湖为核心、五湖绕岛的格局。

  根据规划,西关广场硬地布置于仁威庙的西北侧,与荔湾湖成正南北的对应关系,并由新建的广州印记、仁威庙预留扩建项目等文化主体建筑,硬地广场,疍家风情民俗村(泮塘五约旧村修缮整饰),荔湾湖公园现有建筑包括仁威庙、泮溪酒家、荔湾美食博物馆等共同成为西关广场的组成部分,打造西关大观园精品工程。

  安置房布置于泮塘三约,建筑高度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不超过30米。按规划,西关广场实体硬地片区、泮塘三约安置房建设地块的房屋征收工作都计划11月完成,12月启动建设。

  昨日记者获悉,截至目前,西关广场(泮塘五约)整体规划方案已完成控规调整公示、专题意见征询等,最终吸纳了部分合理意见形成送审方案,并通过市规划局审查,拟于近期报市规委会审议。

  614户已同意拆迁

  据此前荔湾区透露,西关广场项目总共拟动迁1308户。荔湾中学将搬入位于富力广场内的新校区,中学现址相关地块将还给仁威庙,用以恢复旧貌和发展空间。

  目前征收工作进展顺利,累计签约614户,接近总量的一半,其中荔湾湖扩建项目签约433户,并完成泮塘五约五秀林地块动迁任务;完成新荔湾中学剩余39户动迁。

  根据计划,今年8月,有关部门将新荔湾中学复建地块拆卸平整后移交建设单位;9月整体规划方案与控规调整成果通过市政府审批;10月完成泮塘五约旧村范围内的房屋征收工作,11月启动河涌整治与打通施工通道建设。

  ■六大功能片区

  广州印记组团功能片区,主要包括西关广场硬地广场及文化主体建筑群;

  泮塘五约与红荔湾头片区,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利用与延续旧村原有格局与肌理,并对旧村进行整体修缮整饰及拆危建绿,建设历史文化博览区与疍家风情旅游休闲娱乐区;

  仁威庙及扩建用地片区;

  泮塘三约安置房片区;

  新荔湾中学迁建片区;

  星级酒店片区,对旧村现有仓库物业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服务该片区的星级酒店。

  ■纵深

  近半古建筑保留 核心区新建筑限高12米

  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泮塘村被认为是广州罕见的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肌理的村落,但正在进行的西关广场规划使这座古村再次面临改造、拆迁的境况。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是否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呢?

  记者昨日从规划部门了解到,泮塘地区改造规划历史文化保护专章正在编制,对泮塘村里412栋建筑进行了走访、梳理和登记,并梳理出15处推荐历史建筑线索和57间传统风貌建筑。建议保留或局部保留的建筑约占总量的46%。未来在村中不仅仍能看到具有岭南特色的清代民居、参天古树,还可以从五秀桥开始沿着麻石街一直走到仁威庙。用规划部门的话说,这里将成为具有丰富游览体验的岭南文化博览园。

  ●南方日报记者 刘怀宇 通讯员 余宏炳

  现场走访▶▶古村仍然古朴、静谧

  走进泮塘村,可以感受到这里与一般的城中村不同,没有紧紧相连的握手楼、没有蜘蛛网式的电线,在泮塘五约的几条小街里还令人惊讶地保留着一些古朴和静谧:窄窄的麻石街两边是保留比较完好的低矮民居,墙壁是清代的水磨青砖,门还保留着“三件套”——脚门、趟拢和板门……原广东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邓炳权告诉记者:“这些房子都是以前有钱人住的,这个脚门上还有着精致的雕花——岭南佳果。”

  从荔湾湖公园的五秀桥下来,就是泮塘村。荔湾区规划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恢复部分麻石街,未来可以从五秀桥一直走到仁威庙,一路都是麻石街,大概有400多米。”

  高高的古树使得即使是烈日当头的时节,走在村里也颇为凉爽,很多原住民在树荫下打麻将;还有人在街道两边摆摊售卖。在三官街前街有一栋三层高的砖木结构建筑,门上写着“西郊大队泮塘三队”。规划设计团队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冯江告诉记者:“这是村里最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以前这里是建于清代的‘三官庙’——天官、地官、人官,后来被生产队征用了,无论从规划、尺度上都很好,而且尽管有后来加建的部分,但整体保留得很好。”冯江认为,这个建筑可以整体推荐为历史建筑,原址保留,“加建部分也非常有趣,反映了一段历史。”

  保护规划▶▶改造以整饰为主不大规模拆迁

  目前公众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高涨,而且有着恩宁路改造的种种遗憾,本次西关广场改造中历史文化保护问题更加引人关注。继广钢地块历史建筑及文物保护规划出台后,西关广场改造也出台了《广州荔湾泮塘地区改造规划历史文化保护专章》。

  据悉,保护专章调研记录了泮塘村里412建筑,其中:必须保留1处文物保护单位(仁威庙)和2处不可移动文物(泮塘五约亭、遐书社),建议保留15处推荐历史建筑线索(李氏敦本堂、生产队址等),57间传统风貌建筑。另有部分建议局部保留的建筑,建议保留或局部保留的建筑约占总量的46%。

  荔湾区规划有关负责人表示,泮塘村改造原则上作整体抽疏,以整饰改造为主,不进行大规模拆迁,并通过建设广州印记、荔枝湾头、疍家民俗村等主题建筑,对西关文化、泮塘传说予以固化并传承,在改善旧城区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传承历史文化。

  为此,保护规划建议,仁威庙修缮复原;历史建筑线索建议保留;传统风貌建筑建议原貌基础上更新;其他建筑建议保留或局部保留。同时建议保留所有古树名木;保留泮塘五约直街约200米和恩洲直街约125米的主麻石巷道;恢复连通五约至三约的麻石巷道约240米;恢复“牛脷嘴”周边水道。

  在新建建筑方面,原泮塘村内建筑建议限高12米,不建议搞过高过大的制高点建筑,特别是仿周秦汉唐的高建筑。据悉,未来将在泮塘三约建3栋共6万平方米的安置房,主要用于安置泮塘三约和部分泮塘五约的拆迁户。

  ■问策

  西关广场要建成岭南文化博览园,专家建议:

  “要保留原住民,否则就没有了西关风情”

  相对于已经进行改造的杨箕、猎德等城中村,泮塘村也许是幸运的,众多的古迹和历史建筑都有望得到保留。那么,如何使改造后的历史街区更具活力?如何让历史建筑活化起来?

  广东省文史馆史学院院长、市政协委员黄淼章表示,应该保留一些原住民,“如果全部都迁走了,就没有了西关风情。像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大家都觉得很好。我们广州不是没有这样地方,我们的岭南风情比他们更好,要让泮塘五约成为经典。”

  规划设计团队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冯江告诉记者:“根据调查,目前泮塘村只有两成居民是原住民了,五约这几条小街里原住民是最多的。”冯江表示,本次泮塘村的改造是政府主导的,不是像其他城中村改造,将土地卖给开发商,“这里大量的危破房已经超过了使用期限,需要制定机制,激励居民自主改造,要让他们改造后能从中获利。而且这里40%以上的物业已经被政府持有,3万平方米地块已经划入公园用地,改造起来比较容易。”他同时承认,不可能所有的城中村改造都复制泮塘村的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智敏则认为,不少历史建筑的搭建情况比较严重,应该明确保护的本体,既保护清代竹筒屋的本体,又能改善居住环境。张智敏说:“毕竟广州的竹筒屋还是比较多的,但这种建筑开间太小、采光也不好,实际上并不好用,在使用上应该探讨是否可以有所突破。”

  在今后的城中村改造中,是否可以更多地复制泮塘村模式呢?

  对此,原广东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市规委会委员邓炳权表示:“个人非常欣赏泮塘村改造的这种模式,历史建筑应该尽可能地原地保留,在改造过程中,新的项目能回避的应尽可能回避。不要今后改得老祖宗在天有灵,回来都认不出原来的地方了。”但他也表示,要兼顾保护和发展问题,不可避免地有大量城中村需要改造,“希望未来每一个大的规划都能编制这样的历史文化保护专章,都有详细的保护对象列表。”(记者/胡良光 通讯员/周荣嘉)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