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微刺激”莫走土地财政老路

2013年08月15日 07:4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微刺激”政策不断出手。近期,多个省市要求加快铁路、公路、机场建设以及做好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储备,多家银行也密集“输血”地方经济。但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严控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保障必要的公共财政支出的同时,如何持续推进薄弱环节的重点项目建设仍是一道难题。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降,但“反投资”的做法并不现实,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旧城镇的“精装修”都需要依靠投资。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地方财政形势不容乐观,为弥补财政资金缺口,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在这条不具备可持续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只能带来更大风险。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土地财政“断供”风险,必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当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微刺激”政策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同时发力,将稳增长和调结构结合起来。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会更加激进,但搞大规模的投资刺激依然面临资金约束,中央财政和银行并不会为“微刺激”全部埋单,地方政府寻求项目配套资金正遭遇更大挑战。

  实际上,经济减速、中央转移支付压缩、审批权取消和下放等因素已经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今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本级)36280亿元,同比增长13.5%,比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下半年,地方财政的收支矛盾预计进一步加剧,一些地方财政部门预计,明年财政收支矛盾会更加突出。

  为应对财政吃紧对“微刺激”的掣肘,地方政府主要有三方面应对措施,一是削减会议、差旅等开支,厉行节约、过“紧日子”;二是提升负债率;三是出让土地获取收入。数据显示,2012年底政府债务余额中,有45.67%来自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平台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借债体。有关部门已经明确表态融资平台信用风险敞口在扩大并且要严控风险,银行部门去杠杆的大幕已经开启,因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进一步加重似乎不可避免。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合同价款1.7万亿元,增幅达77.3%,其中房地产用地出让价款同比增幅超过90%。

  土地财政受到诟病由来已久,除了高地价传导至房价带来巨大的民生压力,当前还应关注其不可持续性带来的风险积累。(下转A02版)

  (上接A01版)中小城市土地市场正面临一定的下行风险;大城市尽管“地王”频现,但土地储备资源越来越紧张。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土地财政“断供”风险,必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一是加快构建以资源税、房产税为主体的地方税体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应根据中央和地方财政的需要,合理调整增值税最终分享比例;二是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在实行分级财政体制的同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避免隐性债务滋生;三是推动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和问责制度。

  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于民间资本利用的力度、盘活社会存量资金。应完善公用事业项目的投融资体制,降低准入门槛、真正向民间投资敞开大门,并优化招投标体系,让真正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杜绝依靠政府关系拿项目再转手给其他企业的现象。国家有关部门则应加快出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的政策意见。  □记者 顾鑫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