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口建保障性体系 结合棚户区改造建设保障房

2013年08月29日 17:08 来源:海口晚报 参与互动(0)

  海口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已进入房源充足的时代,今后的建设方向如何?从27日上午海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海口着力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我市明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以结合棚户区改造为主,并与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一起构建起我市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已完成的玉沙村、海甸溪旧城改造,正在进行的滨涯村、夏瑶村等棚户区改造都纳入了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

  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2013年,省政府下达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9900套,截至6月底,我市已新开工项目16个,计住房6433套,完成省下达任务计划的64.97%,年底可望完成省下达的计划任务目标。”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介绍,2008-2012年,省政府下达我市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任务为43612套,我市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9082套。

  据介绍,2013年度,我市由政府统筹兴建并可向申请对象配售的保障性住房有18093套(经济适用住房7147套、限价商品住房10946套);房源充足,对于申请并经审核及符合规定条件的,都可给予安排保障性住房配售。当前,由政府统筹建设的永秀花园和永和花园项目经济适用住房配售均价为3900元/平方米、限价商品住房配售均价为4540元/平方米。

  目前,我市已建立起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等为主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体系。申请本市住房保障可由当事人持有关证明材料向其户口所在地的区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住房保障窗口提出申请;没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的,可由当事人持有关证明材料向其现居住地所处地的区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住房保障窗口提出申请。

  三大原因影响闲置房消化

  “保障性住房尤其是限价房有房源积压。海口全年待配售的房源有18000多套,实际上现状落成的是3000多套,按实际的建成和落成来配售的话,还有1000多套相当于30%还没有配售出去。”市住建局负责人介绍,部分保障房不热销的原因,一方面是地段问题,当年在紧张的情况下,市区已经拿不出太多的土地来建保障性住房,最后选择了集中建设。所选地段从目前来看相对偏一点,公共设施配套服务到位情况不是很好,导致了购买热情不高。另一方面是市民对城市发展潜力的了解不够,实际上现在的永和花园小区、永秀花园小区在未来发展中是城市的热点地区,将来房产的保值和增值能力是不错的。第三是我们原来的管理办法里对外来务工的社保要求达8年之久,这就限制了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申购条件。

  降低准入门槛提高透明度

  据了解,为加快保障房的配售,今年,我市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出了一系列创新管理办法。一是加强信息的透明度,今年1月25日,我市保障性住房信息管理系统全面上线,在每个区的政务窗口和市保障中心进行联网,所有客户的申请和受理,改变了以往要到居委会、街道办去领表格的作法,把百姓办事程序公开化、透明化,更加快捷。二是今年在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扩大了保障房覆盖面。据介绍,降低的准入门槛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限价房的收入标准都有提高,住房标准和住房补贴也有了提高;限价房方面,在满足广大的中低收入家庭的购买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宣传和发动海口中低收入较明显的系统口,比如教育、卫生、环卫、园林、国有工矿企业等行业进行系统的配售、宣传和发送。创新机制借鉴了全国和全省的一些做法,是在充分调研的情况下,根据海口的实际做出的创新。目前这些管理办法都正在实施,效果还是可以的。

  多部门共把保障房质量关

  对于市民关注的保障房质量,市住建局负责人表示,住建部门一直在加强监管。所有的在建工程,包括社会口或政府投资口的,都有质量全程监控的机制和体制,尤其是现在普遍关注的永秀花园的质量问题,业主单位在选择队伍,进行勘察、设计、清单编制、招投标、最终确定队伍的环节上,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每一道职责,许多的相关部门都会对它的前期工作进行督察,包括省市市的审计局、监察局、住建局等。正式开工建设后,省市质量监督站、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道基本程序,及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不会轻易放过,由省市质量监督站、审计和质检相关部门组成一个外部的质量监督体系、再加上业主的内部质量监督共同监管把关。

  他表示,如发现有问题或接到举报,都会联合相关部门进行督办,核实后对责任人进行相关处理。

【编辑:张玉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