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盲目多元化 让建筑企业陷入泥淖

2013年09月10日 17:26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参与互动(0)

  国有句古老的谚语: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建筑行业,多元化发展成为企业躲避市场风浪的港口,事实上这种选择的确成就了一批企业的梦想。

  然而,现实告诉人们,不加深思的多元化发展,有时会把企业引上绝路。

  建筑行业的人大都会记得,著名的菲利普·霍尔兹曼公司曾留下了建造德国国会大厦的辉煌。然而在2002年,这个建筑巨擘却轰然倒下。人们至今仍然会思索:这个有150年历史的建筑企业的悲情落幕,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当下,是一个中国建筑企业扬眉吐气的时代,大型、超大型中国建筑企业让人仰望的身躯令世界惊叹和艳羡。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这些靠多元产业撑得大腹便便的企业,把多元化当成了长胖长高的“神丹妙药”。

  而菲利普·霍尔兹曼公司提醒我们:误判形势、盲目多元必将埋下难咽的苦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公司信心满满地认为房地产市场必将生机蓬勃,他们自信地迈出多元化的步伐。然而,投下的巨资却埋下了诱发危机的种子,德国房地产长期低靡、徘徊不前,导致其陷入了不可自拨的泥潭。到1999年,公司累积的债务高达24亿马克,最终无力回天。

  为什么这些明星企业的多元化轨迹会偏离梦想的航向?当我们平息了浮躁,在冷静中思考就不难发现:在多元智能时代,多元化发展的确使企业掘到了一桶又一桶金。但今天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要想在激励的竞争中获胜,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就要比别人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保证来自执著的专业化。

  一些建筑企业却按捺不住诱惑,迅速进入陌生产业领域,但很快就面临发展与转型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困难,甚至陷入困境。事实一再证明,单纯的以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投机行为,非但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利润,反而会使企业陷入泥淖。

  现在很多建筑企业“样样做却样样做不精”,一旦面对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就陷入品牌和技术空心化、专业人才过度分散、企业竞争力削弱的困局。

  原因则来自国内建筑企业的同质性竞争。由于缺乏自身的核心专精领域,大量的企业在一个相当狭窄的范围内激烈竞争,导致利润水平不断下降,没有过多的力量进行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技术的研发。

  我们不难看到,世界“五百强”大都是几十年兢兢业业、目不斜视地做出来的,中间可能有一些多元化的插曲,但最后都相继走上专业化的道路。我国建筑企业只有专业化才能形成自身的特殊优势,远离浮躁,自觉挖掘和发展自身擅长的领域。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的一部分建筑企业已经醒悟,开始了超越传统建筑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即通过建筑分类的专业化、工种分类的专业化以及流程分类的专业化等不同取向,逐步适应当今建筑市场特色化、专业化、高效率的追求。

  一个企业不是专门做一个产业或一个产品,便就是专业化了,所谓的“专业化”是需要市场认可的。实现专一化经营绝非轻而易举。专一化发展要集中优势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因为“专一”的本质是,通过创新获取一种特殊的、别人靠简单模仿而无法获取的能力。同时,这种创新是持续的、全面的创新。

  创建于1979年的百瑞公司是以色列最大的工程公司,虽然年产值不超过10亿美元,但却在世界通信工程领域排名第8位,净利润率高达7.06%,这是中国许多建筑企业难以企及的。这家公司在通讯工程领域利用最新的技术为客户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如单级渗透混凝土建筑、具有装饰性质的网点设计、具有模块化成本效益的塔式设计方案等,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

  “兢兢业业在一个领域做好、做出品牌,占领一个稳定的市场”正在演化成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建筑企业要能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构建短期、中期、长期的投资组合及产业组合升级路径,避免好大喜功、头脑发热的投资行为,才能逐步走上一条资源逐步积累、分步投资、稳健发展、提升效率的良性发展之道。赵建英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