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合肥公积金贷款实行发放轮候制

2013年10月10日 16:42 来源:合肥晚报 参与互动(0)

  今年以来,合肥市很多职工反映,住房公积金贷款发放必须要等待,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10月9日,在市纪委监察局、市纠风办组织的针对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一场百姓问政问题整改回访会上,本报记者从该中心了解到,合肥市公积金放贷额已超出警戒线指标,职工需要按照一定顺序等待放款,以避免资金不足造成公积金贷款停滞。

  名词解释

  住房公积金贷款轮候制

  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自2013年7月1日起实行住房公积金贷款轮候制。市民申请公积金贷款将根据每月“指标”排队等放行。

  “贷款轮候制”坚持二手房、商转公、新建商品房优先发放原则,既不缩小职工购房融资的覆盖面,又能有效保障职工按时交房。换句话说,“职工购买的是现房,公积金中心会优先放贷,如果购买的是期房,则要按照交房时间来安排放贷。”

  放贷超出警戒指标 贷款轮候制度启动

  原因 避免资金不足造成公积金贷款停滞

  今年以来,合肥市很多职工反映,公积金贷款发放“不容易”,必须要等待,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就合肥职工们反映的今年以来公积金贷款发放必须要等待的问题,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房贷处处长席强昨日给予回应。

  席强称,2012年开始,合肥市住房公积金贷款出现爆发式增长。“2012年,全市贷款额度达到45亿元,比2011年增加25亿元,增幅达到126%。2013年的增长趋势继续加剧,贷款出现超常增长,截至目前,合肥市已共受理贷款申请40亿元,发放贷款31亿元,全市存贷比已达86%,市本级已远超出警戒线指标。”

  席强表示,在资金压力过大的情况下,要想最大限度满足职工购房融资需求,必须启动“贷款轮候制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合肥很多职工感到,公积金贷款发放“不容易”,必须要等待。

  也有市民担心,轮候制是不是制约了职工公积金贷款。席强表示,“贷款轮候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确保公积金贷款有序发放,保证提取政策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同时,避免因资金不足造成住房公积金贷款停滞,给合肥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不利影响。”

  公积金贷款存在风险 楼盘不合条件不放贷

  原因 防范公积金贷款风险,确保公积金运作安全

  合肥市民公积金贷款中还遇到了其他麻烦。吴女士反映,自己购买滨湖时代城的房子,公积金中心称暂时不能为其发放贷款。这又是什么原因?

  “公积金中心经过调查,滨湖时代城的房子暂时不符合放贷条件。”席强说,按照相关规定,房屋主体结构未封顶的住房,不得发放住房贷款。“职工购买期房的,所购期房必须是多层主体结构封顶、高层住宅完成总投资的三分之二的,才符合放贷要求。”

  席强说,吴女士购买的滨湖时代城2号楼规划为33层,但现在只盖好7层,远未达标。

  “出于防范公积金贷款风险,确保公积金运作安全考虑,公积金中心不能对不符合条件的楼盘发放贷款。”

  职工异地购房 须提供备案单

  原因 防止利用外地假购房套取公积金

  近年来,合肥职工异地买房数量有所增加,但是很多人反映,不知道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有何要求,为何单单提供购房合同还不行?

  在合肥市办理公积金贷款,有严格审核程序,需要买房职工提供详实的买房材料。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营业部负责人彭绪峰表示,职工异地买房,必须提供购房备案相关材料。“全国多地曾发生,利用外地假购房合同套取住房公积金的现象,所以合肥市职工购买自住住房需要提取公积金,需提供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购房合同。”

  彭绪峰说,合肥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至今为止,受理的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申请,绝大多数职工均能提供由外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预售合同备案单等备案证明材料。如果当地房产部门不能出具预售合同备案单,合肥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也提供另外三种方式进行核实。

  记者了解到这三种方式为,可以通过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门户网站查询到预售合同购房人确切信息的;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手工出具的证明;通过购买发票在当地税务部门门户网站查询到购房人确切信息的。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