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圳二套房首付不低7成 调控进入温水煮青蛙阶段

2013年11月04日 15:24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在北京发布京7条调控楼市后,又有一线城市紧随其后。从后天(11月6日)开始,深圳二套住房按揭首付比例将提高到7成,这也使深圳成为广东第一个执行二套房首付不低于70%的城市。

  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发布的《关于调整深圳市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这个通知对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提出了新要求,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70%。不过,对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家庭,继续执行最低首付款比例30%的规定;继续暂停发放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

  这是在10月11号,深圳市召开全市房地产宏观调控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后对“深八条”的落实。“深八条”第三条曾提出“加强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人民银行要抓紧研究调整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和利率”。

  临近年终调控目标大考,短短一个月内,深圳前后三次释放楼市调控的信息,不难看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心。但有报道显示,在通过记者走访后了解到,逐步加码的调控政策对市场影响却十分有限,整个市场依旧火热。业内人士表示,在房价目前上涨的总趋势下,政府部门仅靠“限”只能隔靴挠痒,让房价回归合理,还期待更加全面的土地长效调控机制。

  不过,我们可以预见的到是,这样的调控手段就有像是“温水煮青蛙”,在层层加码之下,总有到达临界点的一天。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发布《关于调整深圳市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对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做出调整。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只是保守性调控,对深圳楼市影响不大。

  对此,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买第二套房的人,应该还是比较有钱的,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所以说对他们的影响并不会太大。第一,这只是对于二套房的首付,有10个百分点的提升,这个幅度并不是很大。第二,一般首套刚需对贷款依赖度比较高,对贷款的首付特别敏感,多付10%,可能有些人就付不起了。但是对于买第二套房的,这种人的预算比买第一套的刚需预算要宽裕一点。只要想买,再增加一成的首付,这种人是可以负担得起的,所以就政策的力度而言,力度并不大。并且北京从3月份、4月份开始,就已经是对二套首付提到了七成,但北京楼市也没有因此而受到大影响,所以说这个政策的力度并不大。但是从中发出信号:房价涨幅偏大的城市,地方政府的压力很大,努力去抑制房价的决心还是很明显的。

  北京住宅网签总量为5218套,环比前一周的网签量下跌了5.4%,与去年同期的网签量相比下跌了11.7%。另外从10月的情况来看,就是10月北京楼市并没有成功接棒金九火爆行情,新房市场成交量及成交均价环比9月均出现下降。这是不是调控造成的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对此,杨红旭认为,一线城市目前处于高位盘整震荡期间,此时应该盯着成交量,价格一时不会降,但是成交量如果出现几个月的下滑,一般意味着市场在降温了。北京10月份因为国庆成交量稍微少一点,但即便是剔除这个因素,也发现北京10月份的新房比9月降了34%,二手房10月比9月降了17%。深圳也是,二手房10月比9月降了18%。这说明10月份的量确实比9月份有一个降温,价格虽然坚挺,但几个月成交量都是处于偏低水平的。

  所以,一线城市,尤其是深圳,出现震荡降温走势,不仅是有政策加码的作用,而且也跟市场本身的变化有关系。市场需求爆发过一段时间之后,它需要重新积蓄需求,从去年上半年到目前大城市一线,需求爆发的特别猛烈,猛烈之后它一个所谓的平静期,而且另外一方面供应量会增加。目前正好处于这种高位盘整时期,量有所下滑,供应量在持续增加,价格涨幅受窄。

  今明两年,北京计划向市场投放7万套自住型商品房,其中今年供应2万套,明年供应5万套,主要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需求。这方面的因素对于楼市的影响大吗?

  杨红旭认为,这个影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从政治局关于住房方面的学习会来看,政府还是想慢慢构建这种保障房。保障房的调整方向是以公租房为主的,经适房要弱化的。北京这个政策,跟全国政策是有点背道而驰,因为北京供应量偏紧。这种自主性商品房,既不是保障房也不是商品房。今年供应用地二万套,并不是供应房子两万套。所以,房子供应大概从明年下半年开始慢慢形成所谓的新房供应。从明年下半年到后年,北京普通商品房的供应量将会有比较大的增长,这样会对市场的供应关系产生影响。目前的话,可能是供不应求,到明年下半年开始就会是供大与求的,它自然会抑制价格。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