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保障房可否探索“体内”循环之路?

2013年11月07日 09:28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沐 籽

  住房问题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此时点上,北京推出了自住型商品房,这种新的商品住宅类型真的能成为解决房地产市场困局的标杆吗?政策性保障住宅可否探索“体内”循环之路?

  以往推出的住宅体系多是与商品住宅并行的类型,而自住型商品住宅则是在住宅的商品属性中添加了保障安居的色彩。仔细推敲,便可发现“自住型商品房”这个概念并无太多新意,其出发点与经济适用房、两限房相似都是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不同的是,这种住宅没有申请政策性保障住房的收入限制,从表面来看,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了夹心层的住房需求。此外,为防止利用住宅获取经济利益,规定了此类住房不得出租,出售所得利益的30%需要上缴。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住型商品住宅与经适房、两限房的差别并不大,都是面向特定群体的具有政策保障性质的住宅。这种属性决定了这几种住宅有相似的特点。

  首先,如何确保公平。经适房多年运行下来,各地分配丑闻屡见不鲜。目前来看,自住型商品房将采取摇号方式申请,看似随机的摇号程序,很难杜绝暗箱操作的发生。对购房人户籍和年龄的限制,也难免会催生身份造假和假离婚现象。

  其次,如果自住型商品房出售需要上缴所得收益价差的30%,这并不能阻止住宅投机的存在,经济适用房转成商品住宅进行出售时,同样需要补缴部分土地出让价款。从这一点来看,两者差别并不大,都需要上缴部分款项,只是名目不同。

  其实,无论是经济适用房的“择期退场”,还是自住商品房的“粉墨登场”,初衷都是为了缓解住宅供需紧张,清理房地产市场分配不均的乱象,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钻营心理,让这些保障民生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偏差。

  “十二五”期间36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拷问着各个环节的资金链,每年逾万亿元的资金投入,对中央财政、地方政府都是个不小的考验,与此同时,现有的保障房覆盖比例还在逐步减小。

  既然如此,政策性保障住宅可否探索“体内”循环之路?保障类住宅区分为租、售两大类型,针对不同需求的人群,进行选址、配套完善。同时,搭建专门的平台进行回购可售型保障住宅。这样做至少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规避了住宅投机,另一方面减少了政府大量新建保障性住宅的资金压力,保障房总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此外,可以参考香港等地的保障房政策,每隔一段时间对房屋租赁人或是持有人进行税收等方面的核查,以确保政策性保障住宅可以有效流转。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