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山陵民国时严控违建 政要别墅限高2层不得乱盖

2013年11月13日 15:32 来源:中国江苏网 参与互动(0)

  在南京中山陵区域内,有不少国民党政要的别墅。当时,为了不让他们乱搭乱建,专门划出了一片区域,并且每户限领两号地段,盖的房子限高两层……在民国时期,中山陵区域内对建筑物就已经有了控违限高的要求了。

  日前,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47周年,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山陵志》,首次披露了部分珍贵的史料和文件,预计本月下旬将在南京各大书店出售。昨天,现代快报记者采访国内著名学者、南京地方志专家杨永泉和撰稿人范方镇,他们介绍了当年国民党高级官员居住过的陵园新村,向记者还原了当年的一些场景。

  [陵园新村]

  如何限制建筑面积?

  “当年,总理陵园成立后,为防止在陵园内乱建乱盖,总理陵园管委会决定在陵墓东南方规划一片土地,为国民党高级官员建造别墅区,并定名为陵园新村。”昨天,中山陵园管理局副研究馆员范方镇告诉快报记者。

  为严格“控违”,这个占地1000余亩的新村,被划分为204个地段(后来扩大到260个地段),每个地段平均占地约3亩,各地段至少有一边临路,以便利交通,“每户最多只能领两号地段”。地址确定以后,即由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派员测绘全村地形详图,统一规划建设图案,划全村为东区、西区及南区三个部分。

  书中显示,尽管有如此严格的规定,但当时仍有人拥有3个以上的地段。

  “南京市长马超俊,用自己和夫人沈慧莲的名义分别占有111号、112号、125号三个地段,孙科以自己和夫人陈淑英的名义,分别占有156、164、165、166号这四个连成一片的地段。”书中说,汪精卫则分别以自己、夫人陈璧君、岳母卫月朗三个人的名义,申请到了6处地段。“每号地段按保守估计也有两亩地,一亩地相当于667平方米,汪精卫的别墅应该超过了4000平方米。”范方镇说。

  这些官员的别墅算不算“违建”,有没有超标?“《中山陵志》作为中山陵的志书,只叙不论,这些留给后人评说吧。”范方镇说。

  如何限制建筑高度?

  翻开这本厚重的书,“陵园新村领地人”的名册赫然在目,抗战前在这里申领建屋者,已达179人。不但有林森、刘纪文、汪精卫、何应钦等国民政府要员,还有教育家邵力子、散文家黄裳等社会知名人士。

  在首次披露的一张新村缩略图上,这些别墅按片区分布,并设有干支道路,看起来很整齐。“新村先统一规划好地段和交通,然后各家按自己的喜好盖别墅。”范方镇说。

  “按陵园规定,建屋不能超过两层。房屋高度不得超过自该房屋至其门前马路中心之横距离长度,以免有碍风景观瞻。”该书中这样写道。

  按照《总理陵园新村租地简章》的规定,国民党官员愿领租地段建屋的,先要填写申请书,然后向总理陵园管委会登记挂号,经过批准后方能获得领地证,而每号地段需要交纳的领地费有500元,每年再缴60元的租金。范方镇说,那时,南京“绿化之父”、中山陵主任技师傅焕光月工资为300元,“已经很高了,因为当时普通工人每月只领10元,可见这个地段的土地租金还是挺贵的。”

  新村命运如何?

  成了战场,还没完全建好,就被日军炸成废墟

  “当时村里的路多为土块和石片铺设的。”范方镇说,陵园新村管委会曾计划等经费充裕了,再修筑柏油马路,可没等陵园新村彻底建好,就被日军轰炸掉了。否则,应该比颐和路公馆区更具风情。

  1937年抗战爆发后,南京地处前线,随时面临空袭威胁。范方镇说,总理陵园曾发出通告,让陵园新村屋顶用红瓦的住户,全部改用灰色瓦,避免引起敌军的关注。

  到了同年12月,日军进攻南京,从马群、汤山方向一路打过来,当时的陵园新村一带成了战场,“红瓦的、灰瓦的全被炸掉了,新村别墅的一些配套设施还没彻底建好,就被炸成了废墟。”

  现在,它只剩下复建后的中山陵老邮局、一处蓄水池和少量美国山核桃树,令不少游客和学者扼腕叹息。

  [陵园往事]

  陵园果园

  陵园西瓜受政要青睐,水蜜桃曾送给蒋介石夫妇品尝

  杨永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本书中,还全部刊载了傅焕光的《总理陵园小志》,1933年曾出版过,后来几近绝版,被南京文史专家偶然发现。

  “那时候,中山陵的果园分东西两所。”《总理陵园小志》上记载,东果园位于美龄宫的东北角,大概60亩地,西果园位于石象路南部,有120多亩。“南京气候夏季湿润多雨,梨、苹果、葡萄等品种都不大适宜生长,果园就是用来栽植、试验,然后供给官员们享用的。”杨永泉说。

  陵园西瓜,是当年中山陵出名的特产。“瓜小、皮薄、水分多、籽儿少,吃起来很甜。”杨永泉说,“陵园西瓜很受一些政要的喜爱。”现在,陵园西瓜已经“隐退”了,杨永泉说,但以它作为母因培育出的新品种仍是瓜中佳品。

  书中记载,历史上,西瓜、水蜜桃、草莓、百合、雨花茶五大产品也享有盛名。光水蜜桃就有几十个品种。陵园果园生产的水蜜桃以吴江、陈圃为佳,蟠桃以斑红及白芒蟠桃为佳,曾作为陵园特产送蒋介石、宋美龄等人品尝。1949年以后,这两种桃子仍保持优良品质,收获甚丰,畅销海外。

  地磁观测台

  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个地磁观测台

  位于紫金山天文台路南段,现在还有一处神秘的废弃小石屋,全都由石头与水泥砌筑而成,没有屋顶。《中山陵志》中披露了它的身份,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个地磁观测台。

  地磁观测台必须尽量避免铁质或含磁性的物质,以使室内磁场比较均匀,建造花了两年时间。据介绍,它的墙体并不是采用平常所用的青砖、红砖,而是采紫金山石砌墙铺路。而且每一块石头都必须一一试验,没有磁性者才可以使用。为了使湿气不能透过,墙外还涂抹10厘米厚水泥一层,再铺柏油胶牛毛毡一层,室内铺垫干燥木屑,厚2.7米,出入口有5米多深的甬道。装有5道门,门缘均钉呢绒。建筑所用的水泥是采用一种红色石粉制成。此外,门锁、窗搭以及钉、铰等类,均以纯铜定制而成,并逐一进行了试验。整个建筑不能有一颗铁钉!

  不过,可惜的是,这个地磁观测台建好后没几年就被废弃。抗日战争中,观测台先迁往广西丹州,1944年夏,又经贵州迁到四川重庆北碚。抗战胜利后迁往上海,1947年物理所地磁部分再度迁回南京,并入气象研究所并迁往南京北极阁。1954年地磁研究人员随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迁往北京。1976年江苏省地震局重新在南京地震台内建立了地磁综合观测台。紫金山原有的地磁台,现在仅存台基遗迹。

  戴笠墓

  当年灌入水泥炭渣,将棺柩和墓穴结成一体

  书中还披露了一张戴笠墓的照片,并配有较为翔实的解说。“这在以前绝无仅有。”杨永泉说。戴笠墓位于灵谷景区进思亭的西侧,原阵亡将士公墓第三公墓的前面。1946年3月17日,戴笠在由青岛飞往南京时,因飞机坠毁于南京市江宁县岱山而遇难。蒋介石亲自为他在灵谷寺选择了墓址。书中透露,1947年,国民党政府将戴笠的灵柩葬入墓穴,为了牢固起见,用水泥和炭渣搅在一起灌入墓穴,使戴笠的棺柩和整个墓穴结成一大块。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