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部分品牌房企深陷退地魔咒 土地市场成"围城"

2013年11月29日 14:07 来源:中国江苏网 参与互动(0)

  部分品牌房企兵败南京,症结直指“土地”

  即使是在南京楼市最为美好的时代,品牌房企的境遇也各不相同。九龙仓首战夭折、中冶置业兵败下关、世纪金源遇阻江北、招商地产步履维艰,这些开发商实力不俗,在南京却并没有成功落地。在这个新品牌时代,部分“金字招牌”落寞的事实,揭示了南京楼市的理性所在。

  难落地

  深陷退地魔咒,项目开发不顺

  品牌房企折戟南京例子并不少,中冶置业兵败南京是因为一场并不明智的拍地之举。

  2010年9月中冶置业以200.34亿元的价格,竞得南京原下关区滨江江边路以西1号地块和3号地块,2012年11月底又以56.2亿元的价格拿下与1、3号相邻的2号地块。看似进行得顺风顺水的土地拍卖如今变得异常坎坷,继国土资源部调查后,2号地块以终止出让告终,2013年8月30日,前中冶董事长经天亮在出席中冶中期业绩会时透露,中冶将再放弃1号地块。在这场激烈的品牌竞争中,一退再退,中冶置业未开战而先失一局。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业绩的不尽如人意,使公司不敢投入更多的资金在南京地王项目上,公司运转还需要资金,因此中冶才会退而求其次收缩战线,集中于一个地块做土地一级开发。”

  无独有偶,九龙仓和招商地产也是时运不济。2010年2月4日,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公布,取消九龙仓与招商地产于2007年12月以24.1亿元竞得的栖霞区地块土地使用权,收回该地块,并没收保证金2.45亿港元,理由是两公司未按规定在2008年2月18日前缴纳首期成交价款,并与南京市国土局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另一案例是,南京商茂地产原下关梅家塘地王土地被收回,7400万保证金退还开发商。

  除了深陷退地魔咒外,部分品牌房企项目在南京的开发道路并不顺利,此前被热炒的世纪金源南京七里河项目退地风波,在经历一番波折之后,2013年4月12日南京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世纪金源七里河地块已经办理了土地证,而且土地出让金也已经全部缴纳完毕,此举也意味着世纪金源造城计划或将继续推进。从拿地被雅居乐地产搅局,到闹出宁拒政府8000万赔偿也要退地的风波,世纪金源南京布局一波三折。

  而招商地产在南京的项目开发也是步履维艰:从低价出让南京金融中心,到招商依云溪谷别墅超红线以致要把房子切断地基平移;从栖霞区地块被收回,到城东与河西两项目销售并不能尽如人意。

  高门槛

  土拍频频溢价,土地市场成“围城”

  没有资金,哪来地王?外来“土豪”造福了南京。

  2013年是南京土地市场的“福年”,超700亿的土地收入刷新南京土地出让纪录。

  在这场土地盛宴上,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中天城投、福建正荣、上海升龙、广东华誉投资等是成功首次进入南京市场的外地房企代表。这些外来户落地的代价是——高价拿地。城东、浦口、江心洲相继出现单价地王,南京楼市给他们贴上了“土豪”的标签。

  “觉得不贵,能接受!”当福建正荣以新地王的姿态入驻浦口新城时,拿地代表这样轻松地回答。“南京楼价高,但和香港比还差得很远。(我们)对于今天拿地是势在必得,觉得价格在意料之中。”

  另一家首次斩获南京土地的外地房企同样表示,南京的地价对于他们来讲“不贵”。

  综观土拍市场,不难发现,不仅是伺机进入南京市场的外来房企铆足了劲,而且那些已落地南京多年的渴地房企也在土拍中竞相加码,每幅土地动辄三四十轮的竞拍早已是家常便饭。如此一来,土地市场频频出现高溢价率,也就不足为奇了。最终拿地只能是一家,失意的房企自然不少。这其中不乏一些全国知名的品牌房企。

  面对激烈的竞争格局,早已组建南京分公司的龙湖地产在今年7月份江心洲宅地的争夺中无奈出局,至今一无所获。

  而其他被南京土地市场“围城”挡在门外的外来房企如香港佳兆业、福州泰禾、上海威盛等,仍在多方寻求机会,伺机斩获心仪的土地。也有希冀“曲线救国”进入南京市场的房企,有传言称,融创便有意接手即将退市的市属某国有房企项目。

  ■点评

  部分品牌房企兵败南京的背后,所有的症结直指“土地”。土地之于开发商,犹如一个既爱又恨的存在。一方面,作为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资源,手持大量土地储备的房企被认为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经常会因此得到购房者的偏爱;品牌房企必须重视土地。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土地之于房企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一旦拿地出现问题,将有可能被舆论无限放大,甚至可能出现一块土地对房企造成无法估量损失的情况。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