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织密住房保障网 实现百姓安居梦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2月10日 17:05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参与互动(0)

  近几年来,湖南省长沙市委、市政府按照“一健三改”(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制度改革、房屋改造和环境改善)的总体思路,坚持一年一个重点,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5年来,累计新建和筹集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改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159656套,为38611户发放了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和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改造城市棚户区485万平方米,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2013年,长沙市以“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活动为抓手,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不断织密住房保障网,力争早日实现住房困难群众的安居梦。

  创新工作思路,实现百姓安居梦

  “要带着责任和感情,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安居梦。”2013年7月30日上午,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带队走进棚户区、廉租房小区,专题调研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并对长沙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提出了要求。

  在长沙市东部的浏阳市,390套乡村教师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是长沙市试点解决特殊群体住房困难问题的一项新举措。为了较好地解决教师居无定所问题、稳定好教师队伍,长沙市提出了建设乡村教师公共租赁住房的新思路。2013年,浏阳市开工建设乡村教师公共租赁住房390套,分布于18所乡村学校,有效解决了当地乡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住房困难问题,为优秀人才扎根乡村教育事业解除了后顾之忧。2014年,长沙市还将重点解决一线环卫工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把住房保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乔庄社区,是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知名街道。然而,社区内房屋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水电路网交错,电缆杂乱无章,道路狭小脏乱,消防隐患严重,居民要求改造的意愿强烈。实施棚户区改造以后,乔庄社区由一个老旧社区变成了新社区:居住环境逐渐由“闹”变“静”、市容卫生由“脏”变“洁”、市政设施由“残”变“全”、园林绿化由“丑”变“美”、空中网线由“乱”变“序”、治安防范由“疏”变“密”、交通状况由“堵”变“畅”。

  长沙市一直把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作为棚户区改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棚户区改造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相结合、与提升城市品位相结合、与保护历史文化相结合,科学铺排项目。自2008年起,长沙市对二环线内的集中成片棚户区进行了重点改造,先后启动了新河三角洲、中山西路、南湖片区、滨江片区、黄兴北路五大片区和68个独立项目棚户区改造工程。截至今年9月底,已改造485万平方米的棚户区,4.9万户居民搬入新居。

  建管创三结合,力促“忧居”变“优居”

  小区内绿草如茵,道路干净整洁,小区篮球场上运动员正挥汗如雨,小区门口公交车正在规律运行……这是记者在长沙市高新区麓城印象公共租赁住房小区内看到的景象。麓城印象是长沙市高新区的第一个新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位于高新区商业核心区域内,包括4栋33层的楼房,绿地率为39.56%,采用“四周合围、一轴、一中心”的格局,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绿色景观的共享。记者走进一套两室一厅的公租房后看到,房间内面积虽小但“五脏俱全”,户型动静分区,房间内进行了简单装修,厨卫用品齐全。这套房子里居住着一户外来务工人员,夫妻俩在附近的园区工作,婆婆在家帮忙带4岁的孩子。婆婆告诉记者,住进来时,一家人只带了基本的生活用品。她说,小区内配建了集贸市场,附近有商业街,日常的生活需求在小区里就能解决。而孙子就在小区配建的幼儿园里上学,小区周边还配有虹桥小学、延风中学。“孩子读书的问题我们不用操心了。放学后,他喜欢在小区的花园里玩儿一会儿,小区里物业管理也挺规范的,我们在这里住得特别安心。”婆婆高兴地说。

  长沙市住房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志坚强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必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以示范创建活动为载体,建管创三结合,使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不仅住得起,而且要住得舒心,真正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做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促进工程整体质量上水平、出精品,长沙市制订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示范项目创建工作方案》,对于保障性住房小区科学规划、建筑设计标准、施工管理、室内装修等明确了具体的评比标准,坚持示范引领与标准一致相结合、内部考评与社会公认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创建保障性住房建设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具有长沙特色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新路子,使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从“忧居”到“优居”的转变。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