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在城区改造中留住窑洞文化

2014年02月13日 14:08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参与互动(0)

  世代以来,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有利地形凿洞而居,祖祖辈辈生活在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里。窑洞,已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然而去年7月的一场暴雨敲响了窑洞安全的警钟。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导致40多人丧生,22万人失去家园,7.4万间遍布在千沟万壑山峁间的窑洞垮塌或严重损毁。

  春节期间,笔者走访延安城区窑洞住户发现,被暴雨损坏窑洞的断壁残垣随处可见,窑洞拱顶雨水大面积渗透的痕迹还很清晰,不少窑洞的角落甚至发霉。“下暴雨那几天,家家户户在炕上放水盆接水,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雨水倒灌屋里,没过膝盖。”69岁的延安市柳林镇村民闫彩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心有余悸。

  一些损坏较小的窑洞里还有人居住,其中包括闫彩芳。她家的两孔窑洞中间打通,连为一体,每个窑洞建筑面积约20多平方米,高3米。院落内,坍塌的泥土早已清理干净,灯笼挂起来了,红色对联贴在门槛。

  但在政府看来,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延安市城改办副主任曹景波说,延安地质疏松,雨季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居民下山是必然趋势”。

  延安市政府决定用3至5年时间“削山、填沟、造地、建城”,在规划面积7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成容纳40万人以上的延安新城,其面积是延安现有城区面积的两倍,其中包括窑洞居民的安置房。

  曹景波说,延安市政府2014年将投资900多亿元进行安置房建设,窑洞居民可以选择“产权调换”或“货币补偿”等方式搬离窑洞。

  据了解,当地政府正在组织中介机构对居民窑洞挨家挨户进行价值评估,原有窑洞区位不同,用途不同,所使用的补偿标准也不同,同时政府正在努力作好新城规划确保建筑质量。

  城区改造可解决城区窑洞住户饮水、用气和出行困难,但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窑洞文化逐渐消失的担忧。

  40岁的延安市宝塔区出租车司机侯师傅说,延安有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游客来延安就是为住窑洞,体验艰苦生活,但现在窑洞都拆了,“游客来这里找不到他们想要的。”

  对此,当地干部告诉笔者,搬离窑洞,恰恰可以在城市建设发展中解决旧址保护问题。

  由于延安城区沿河谷两岸“线”型布局,暴雨以前城区近一半人口住窑洞,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大。清凉山、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与商业区、居民区混杂,景区周边环境大受影响。加之窑洞租金与楼房相比更便宜一些,因此目前延安市区窑洞里的居民大多是外来打工者,私搭乱建现象较为严重。

  延安市发改委副主任薛宏斌说,旧城改造坚持景区周边只拆不建,降低中心城区容积率,拆迁后的山体将恢复植被,同时保留部分抗灾能力较强的窑洞用于观光旅游,最大程度恢复延安旧貌。“既要告别窑洞城市,又要留得住乡愁。”

  杨慧 李志晖 陈晨 薛天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