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房贷为什么这么难?

2014年04月15日 14:05 来源:杭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关于是否“放开限购”的讨论,已经激起了一堆口水,各方观点清晰,只待政府决策即可。“福建口头传达10条房地产救市措施征求意见”,经由“《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的方式,像美剧《终极审判》里的核潜艇一样浮出了水面:“限购”未被彻底放开,但被松绑成了“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按照非本省户籍居民家庭界定”。

  “限购”与“限贷”是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对于“限贷”问题,福建省的动作是“用于改善居住条件购买的二套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不高于基准利率的1.1倍”。“限购”是赤裸裸的行政干预手段,值得排斥,而“限贷”虽有其不合理之处,但基本上仍然是银行的企业行为。换句话说,即使现在取消“限贷”政策,银行也未必会大肆针对购房者放贷,更遑论利率优惠。福建省的“二套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不高于基准利率的1.1倍”,虽然鼓舞房企的信心,但是对于银行来说并不具备太强的可操作性。因为在现行的金融制度下,银行用于房贷的资金量是十分有限的,所以他们始终无法为购房者提供足够及时的服务。4月11日,《经济参考报》刊发了一篇题为《七成城市中小银行房贷告停 国有银行半停贷状态》的新闻,即是例证。

  此前,本专栏已经用一篇题为《房企的“晚霞”与改革的“晨光”》的文章来解释过原因,但由于标题太过严肃,很难让人把它跟“房贷为什么这么难”这个民生问题联系在一起。我们争取用最短的篇幅再回顾一下:

  目前中国的银行基本都是自己吸收存款资金、自己放贷、自己收账,所以用于房贷资金会很有限。美国的做法是先成立了一个半政府机构“房利美”,让那些需要资金的银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把已放出去的按揭房贷卖给他们,变成现金。但毕竟政府的资金供应也不是无限的,所以美国又成立了“房地美”,把从各个银行买过来的住房贷款打成包,然后将贷款包分成股份,放到股市里卖给股民,让股民也能分享红利。这样一来房贷资金的供应量几乎是无限的。这样一来,老百姓不仅容易获得房贷,而且利率也更加低廉。

  如今,中国终于迈开了一小步:日前,国家开发银行试水“住房银行”,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供贷款,并通过向社会发行由国家作信用担保的住宅金融债券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融资。

  4月9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了《中国“住房银行”如何避免美“两房”悲剧》的评论,观点中庸,对于“住房银行”这个新事物既“警醒”又“鼓励”,各打五十大板:“‘两房’悲剧告知世人,不管哪个国家的‘住房银行’,一旦政府监管失控,酿成巨大金融泡沫是必然的;中国‘住房银行’刚起步,如果就拿‘两房’悲剧说事,担心前者可能步后者后尘,则未免有些过虑了。”

  4月12日,《华夏时报》也发表了《中国版“房地美”和“房利美” 住房银行面世值得期待》的稿件,虽然指出了中国的“住房银行”针对保障房,而美国“两房”针对的是商品房这个重要区别。但是并没有道明另一个更重要的区别:前者针对的是开发企业,而后者的是广大的购房者。所以说,目前中国的房产金融制度改革仅仅只是卖出了一小步,至少还未惠及广大购房者。对于老百姓来说,“更容易获得房贷,并且利率更加低廉”才是根本,而美国“两房”模式正是达到该愿景的成熟模式。虽然美国“两房”发生过“次贷危机”的悲剧,但正如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志武所一贯强调的那样,美国的方向并没有错,只是监管环节出了问题,美国的教训就是中国的宝贵经验,中国不应该因美国之噎而废食。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