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铜陵新政"两极分化":买房人支持 专家称救市过早

2014年05月08日 10: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在广西南宁房管局发文松绑楼市限购之后,安徽铜陵也举起了救市大旗,这一次是由市政府正式出台文件,在住房公积金贷款、契税补贴等方面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利好政策。铜陵新政受到部分铜陵市民的欢迎,但业内人士和网友普遍认为救市作用有限,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过早干预将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买房者:支持铜陵楼市新政

  铜陵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规定,铜陵市从本月起,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20%,首付比例下调至20%,购买家庭首套普通住房按房价1%的比例给予契税补贴。

  安徽铜陵市民魏先生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从买房者的角度出发,他本人非常支持政府出台的购房享受1%契税补贴的政策。“我正在考虑给我父母换一套大 房子,如果政府能够补贴契税,我是很支持的。”

  魏先生介绍说,铜陵市老城区有一部分上世纪修建的老房子,如今以这批老房居民为代表的有改善性需求的人是当地的购房主力。“另外,铜陵的商业、医疗、教育环境不错,周边地区的人也愿意到这里置业。”

  在铜陵从事房地产销售的李女士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三年前铜陵政府也出台过补贴契税的政策,当时曾经受到买房者的欢迎。“现在改善型住房需求有所增长,政府又再次推出税收优惠的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传达了利好消息。”

  业内人士认为,铜陵救市的背后是地方楼市近期销售低迷、库存高居不下,另一方面,铜陵在建和待建的房地产项目体量更是惊人。

  铜陵市房地产市场管理处网站显示,铜陵市目前楼市库存达到1.8万套,如果按照每月平均销售578套计算,铜陵楼市去化周期要达到31个月。

  网友:救市名不正言不顺

  铜陵新政虽然收到部分受本地人的欢迎,但多数网友并不看好近期地方政府的救市举措。

  中国经济网网友王振峰认为,在房价没有大范围调整的情况下,多个城市出手救市,无非是想防止地方财政收入下滑。这与民生为先的理念并无多少交集,如此出手救市可谓名不正言不顺。

  “当前全国楼市低迷的原因很多,但与各地的限购政策关联不大。过去限购限贷政策没有阻挡住房价暴涨,如今松绑也难以解决楼市寒流。与高企的房价相比,‘购房补贴’连塞牙缝都不够。房企销售不振,资金周转不灵,一旦出现建筑安全或经营风险,谁来承担责任?……房地产行业已经持续高烧十多年了,行业增长速率放慢一点也正常。”王振峰认为。

  网友“kamima”认为,现在房价非常高,还没开始跌就开始救了。

  网友“黑暗与光明之间”认为,救市政策没用,这么高的房价有钱也不买,何况我们这里都已经开始收房产税了,谁还愿意买那么多房?

  网友“四输五尽13”称,市场预期已经翻转,松限购令,也没人愿意高位接盘了。

  对此,中原地产总监张大伟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政策有放松有收紧,实际上是各地双向调控的表现,购房者不会因为各地政策就立刻去买房,对市场影响有限。“当前国家在信贷方面控制严格的情况下,各地微调无论松紧,都动摇不了根本。”

  业内:政府过早干预市场

  “现在楼市情况是比较困难,但也没有外界所认为的那么困难。”在近期多个地方政府出手救市之际,业内人士如此总结近一段时间来如履薄冰的楼市。

  对于地方政府的微调动作而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作用有限,但所引发的跟风效应将会逐渐显现。

  合肥学院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朱德开认为,铜陵政府救市是过早干预市场。“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是不利于这个市场的健康发展。房地产市场本身有其自身规律,有高潮也会有低潮。”

  财经评论人吴其伦指出,“继南宁之后,铜陵也救市了,且力度要比南宁大许多,或许接下来,还有一些愚蠢的地方官会作出救市的决策。笔者以为,不作死就不会死,救市之后,将死得更快。首先,救市的本质不是救市场,而是救地产商,将激化社会矛盾;其次,救市将令地产商死扛甚至上涨房价,难以激发有效需求。”

  财经评论员刘戈也在微博上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救市需要四个层面的政策:1、取消限购;2、综合优惠:税收优惠、户口政策、公积金政策;3、贷款限制;4、放宽银根。

  “目前南宁迈了第一步,铜陵走了第二步,估计二三线城市会马上跟进第一步,三、四线城市会跟进第二步。但第三步、第四步的决定权不在地方在中央,仅仅松绑对半身不遂的人没有意义。”(记者 刘芸曼 李方)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