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樊纲:楼市崩盘论站不住脚

2014年05月13日 18:46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樊纲(资料片)

  9日,在青岛举行的银座百货百家论坛上,经济学家樊纲说,中国经济进入稳速发展期,虽然很多行业遭遇发展困惑,但从长远来看,这是有利的。樊纲认为这是政策调控下的软着陆,中国楼市崩盘论站不住脚。

  本报记者 林媛媛     

现在钱不好赚,
是因为以前太好赚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两个发展过热期,分别是2005-2007年和2009-2010年,GDP的增长速度前一个到了14%,后一个到了12%。”樊纲认为,这两个阶段都是很严重的经济过热,长远看来这对中国经济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经济发展这么快,做什么都赚钱,到处都在投资到处都在建设,这样做的后果之一就是产能过剩。”   
  “现在很多人说钱不好赚了,那是因为之前钱太好赚了。”2013年中国GDP增速放缓至7.7%,创14年来首低,樊纲认为:“这是很好的现象,而且根据我的估计,中国未来几年会进入一个稳速发展期,GDP增速持续在7-8个百分点之间。”樊纲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强调,稳速增长是相对之前的过热而言,其实从全球范围来讲,七八个百分点的增速仍然是高速增长。 
  “因为反腐,一些官员失去了一些动力,不跑项目了,使得政府投资有所下降,该搞的项目不搞,该修的地铁不修,这就出现了政府缺位的问题。”樊纲认为,应该把GDP重新当做地方政府的任务来看,以此推动地方政府的投资。    
产业政策有后遗症,
“十三五”可以不用出
  “现在已经在做‘十三五’政策的前期研究,我有一个意见那就是‘十三五’期间可以不要产业政策。”樊纲说,历年来政府有选择地去鼓励某些产业发展的政策,这些产业政策产生很大的后遗症。“‘十二五’明确表示鼓励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兴战略性产业,中央一鼓励,28个省都列为战略产业,只要你是这个产业,银行就给你发钱,结果本来是很好的产业,现在产能过剩都在卖白菜,很多行业设备利用率只有40%,这就是政策鼓励的结果。” 
  樊纲认为,市场的事情应该由市场决定。“以前市场没钱,需要政府鼓励点、资助点,现在融资市场这么多钱,只要这个产业有发展,大笔的钱就去了,完全不需要政策引导。”樊纲说,很可能政府对这个产业的判断并没有错,但是一鼓励市场就会用力过大,就会出现过剩产能的问题。
楼市拐点
4年前已经出现
  “大家都说楼市进入拐点,我觉得4年前拐点就已经出现了。”樊纲解释说,2010年4月国家推出了限购政策,从那时起楼市过快增长的势头就被遏制住了,现在房价下跌也是这一趋势下发展的自然结果。
  “也就是说,2010年的调控政策就在一点一点地扎破楼市泡沫,到现在已经破裂得差不多了,投资性需求基本被挤出来,剩下的多是刚需。”樊纲说,正是因为这个调控政策在慢慢见效,房价一点一点稳定下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软着陆的过程,中国不会出现崩盘式的硬着陆。
  而至于限购,樊纲认为:“限购作为一种行政手段,与市场经济的精神是相违背的,但在2010年房价过快增长的情况下,限购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如果有一天,调控房地产的制度建设完备了,房地产税开征了,限购肯定会退出来。”
  “现在美国的房产税是3%-4%,房产税作为投资的成本存在,它本身就是房产市场的自动稳定器。”樊纲建议,政府应该加快房产行业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推广。

 相关链接 
4月份房地产 营业税下降4.2%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专电(记者 韩洁 高立) 财政部12日发布数据,受近期商品房销售额下降影响,4月份房地产营业税收入下降4.2%。
  财政部表示,4月份,受近期商品房销售额下降影响,房地产营业税443亿元,下降4.2%,较3月5.5%的增幅回落明显。房地产企业所得税248亿元,下降3.1%。此外,4月份,契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地方小税种分别增长1.2%、24%、3.2%和16.9%。
  支出方面,1至4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39842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6312亿元,同比增长12.1%;地方财政支出33530亿元,同比增长9.2%。
  其中,百姓生活直接关系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025亿元,同比增长13.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946亿元,同比增长18.5%;教育支出5819亿元,同比增长9.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28亿元,同比增长5.9%。住房保障支出812亿元,同比增长0.3%。

【编辑:陈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