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融创中国拟入主绿城 宋卫平或退出绿城上市公司

2014年05月16日 10:22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昨天,香港上市公司融创中国与绿城中国同时发布公告称,融创正与绿城中国三位股东磋商,拟收购绿城中国不超过30%的股份,相关收购仍在商谈,尚未达成正式要约及协议。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该项交易最终达成,融创或将成为绿城最大股东,届时也将对目前房企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京华时报记者潘秀林

  ■事件

  融创洽购绿城股份

  昨天早间,香港上市公司融创中国与绿城中国同时发布短暂停牌公告,称“待发出一项可能构成公司内幕消息的拟交易公告”。昨天晚些时候,两公司再度同时发布复牌公告,称双方正在进行一项股权收购的磋商。公告称,融创中国现正与绿城中国主席兼执行董事宋卫平及配偶夏一波、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寿柏年,就有关融创拟收购绿城股份进行磋商,拟收购股份将不超过已发行股本总额的30%。目前这项收购方案还未形成任何正式要约。两家公司股票将于今天上午9时正式恢复买卖。

  记者从多个消息源获悉,该项交易早在今年4月中下旬就已达成基本框架,宋卫平有可能退出上市公司绿城中国,专心做绿城代建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绿城中国的股权结构为:绿城中国董事长宋卫平家族持股25.4%,总裁寿柏年家族持股18.1%,2012年6月,绿城引进九龙仓,共持股24.6%,为绿城第二大股东。如果融创全部收购宋卫平家族股份,则融创将成为绿城第一大股东。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绿城与九龙仓当初订立的协议,如果九龙仓悉数兑换可换股证券,则九龙仓的持股量将进一步增加至35.1%,成为最大股东,而宋卫平的股权将摊薄至21.9%。

  昨天还有消息称,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将以个人身份认购绿城中国小部分股份,并收购绿城旗下足球、学校和医院三个板块。

  ■回顾

  绿城一波三折自救路

  2011年下半年起

  绿城陷入资金链困境,先后出售多个项目给SOHO中国以及融创中国。

  2012年6月8日

  绿城与九龙仓签订战略合约,九龙仓以51亿港元入股绿城,成为绿城中国第二大股东。

  2012年6月22日

  融创以33亿入股绿城,双方组建上海融创绿城控股有限公司,绿城将公司旗下5个城市的9个优质地产项目相应股权注入合营公司,融创则需支付33.72亿元,双方各持合营公司50%的股权。

  在卖地、卖股及成立合营公司三步棋后,绿城中国暂时渡过资金难关。2013年,融创绿城以网签155亿元的销售业绩挺进中国房企50强。其中,上海区域以112.07亿元的网签业绩跻身前三强,直逼绿地、万科。2014年一季度最新出炉的上海房企排行榜显示:融绿项目以44.26亿的成交额位居上海房企第一名。

  另外一组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绿城合同销售金额约172亿元,融创合同销售金额为142.4亿元。

  ■分析

  开启房企格局大洗牌

  既然绿城已经度过资金“生死劫”,为何宋卫平还要在此时退出绿城?

  “这与绿城此前多次命悬一线的经历有关。”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说。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也认为,虽然已经成功“上岸”,但此时的宋卫平,对绿城的很多想法已经改变,不再追求规模、速度和排名,也正在从以住宅为主的传统开发模式转向。事实上,现代农业、养生养老以及代建业务,早就成为宋卫平新的发力领域,并已经有了实质进展。“从绿城这个响亮的品牌退出来,转给他人,宋卫平今天的这个决策可能已经酝酿了很久。”

  对于融创中国来说,此次收购意义重大。一方面,融创将顺理成章借力绿城已经在长三角高端市场形成的品牌认知度,进一步拓展全国布局;另一方面,股权收购之后,融创业绩有望在短期内实现千亿目标,成功晋级房企前十强。

  有人认为,近年来合作愈发成为开发商的常态,大家纷纷在逆势中抱团,融绿的再次合作标志着市场大洗牌来临。

  调控政策或趋定向宽松

  也有业内专家认为,对于整个行业来讲,房企开始整合,尤其是大型房企出现被收购的现象,并且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一定是坏事。政府有可能会因此进一步在政策层面“微调”,实施“外紧内松”的调控政策。

  其实,近日央行优先支持首套自住用房的房贷政策、3月以来各地限购政策松绑,已经显示出倒逼政策转向的作用。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预计将有一批类似于天津、南宁这样二线城市,以及无锡、宁波这样的三四线城市会出台定向放松限购的相关措施。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