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绿城不死

2014年05月22日 15:40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世界既然是多元的,产业也不该是单极的;中国地产界既需要高周转、快开发的规模与效率,也需要绿城这类企业的品质与坚守。

中国房地产十八年,洗牌、甚至大洗牌在所难免。但绿城不该被“洗”。

房品如人品。买谁家的房子,一定要看这家公司老板怎么样、企业文化怎么样。中国房地产虽经历“黄金十年”,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一点,很多行业人士心知肚明,所以同行买得最多的除了绿城,还有仁恒、中海、星河湾、上海置业这些。

其实,我压根儿没见过宋卫平,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绿城的追捧、情结。一切,与绿城上海老总夏松华有关。

记得2006年绿城上海年会前,老夏拿出两张纸的发言稿给我看,那是他花了两个晚上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满满两页纸上记的全部是绿城员工感人的故事,他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与我回忆:谁的脚背被戳穿了,肿了一个月都在坚守工地;谁结婚第二天一早就赶来上班了……说着说着,泪水在他眼眶里打转。

不止老夏,我见过的绿城人大致都这样一个模子,现在南京绿城老总张洪云、前玫瑰园副总沈丹临、现任时代御湖的总经理王宏伟等等。

绿城文化里一直强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发自内心的使命感、理想主义,近乎偏执的完美主义,是绿城人骨子里共同的标签。

绿城要转手一周来,我个人的微信、微博好友圈中充满着感触与感伤。

早在几年前,当绿城风雨飘摇时,新民楼市就罕见地拿出五个整版,以《保卫绿城》旗帜鲜明地支持品质主义。

今天,我依然想大声疾呼:绿城不死!

其一,当下中国地产转型期,高周转、快流量的开发模式风头强劲,但不可忘记:房地产并非快消品,它得几十年使用。拿地后“半年上市、一年半交付”,是效率、节奏、执行力的体现,但“快”的背后,难免埋下质量的隐患。

其二,很多专家定性“绿城转手事件”是中国地产从产品导向向市场导向的新拐点。绿城强产品弱销售、重理想轻市场、超感性非理性是事实,但绿城的市场定位是异常清晰、坚定不移的,宋卫平对50、60年代生人的价值观、居住观拥有超强的把控能力,从始至终绿城产品主要面向的是这两个年代的富裕买家,但问题在于“限购”政策,而这,恰恰是绿城难以把控的。

其三,与更多靠综合体、旅游园区、地标建筑等圈地相比,绿城在拿地环节与万科路径颇为相似,更多地依赖于招拍挂,正是信奉“市场拿地”,使得绿城利润摊薄;在资金层面,绿城走的也是市场路线,与很多央企、国企相比,高企的融资成本,也是压倒绿城的另一根稻草。房地产本质上无非是土地和资金。反而在这两大要素上并不完全市场化的企业,如今活得更滋润。这是残酷的现实。

今后谁来代言绿城,答案已毋庸赘言。

我依然想表述这一点:世界既然是多元的,产业也不该是单极的;中国地产界既需要高周转、快开发的规模与效率,也需要绿城这类企业的品质与坚守。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