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教育用地被挤占挪用 开发商投机取巧建“麻雀学校”

2014年06月17日 16:55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市政协委员和专家们在第五场“委员议事厅”活动中热议深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6月15日,市政协第五场“委员议事厅”活动热议“深圳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议事厅里,委员、专家们各抒己见,并就我市区域、校际不平衡,公办、民办不平衡、“大班额”现象严重等教育短板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焦点一

  问题:区域、校际不平衡

  建议:让名师“多点执业”流动起来

  明明是住在原特区外的学生,却千方百计挤到原特区内来上学;一些住在很偏远社区的孩子,总是想方设法到区中心的学校来上学。这一现实存在的现象,让我市教育区域、校际不平衡问题浮出水面。

  在议事厅上,主持人、市政协委员邬晓莉给出了两组图片,一组为原特区内学校,一组为原特区外学校。从图片上看,原特区内外学校的硬件设施没有太多的差距,甚至原特区外的学校由于空间大、建校晚,显得更胜一筹。

  “我们不能单纯地从简单的外在条件去判断教育是否优质均衡。我认为,教育优质均衡有一个外在均衡和内在均衡。在外在方面,应当说深圳的学校硬件设施都不错,但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于学校的内涵,即师资、教学水平、管理理念等。现在我们发现更多的是内涵不均衡。”秦建新委员说。

  杨俊委员对深圳义务教育存在区域不均衡、校际不均衡问题进行了分析:“我认为首先是历史的原因,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不均衡形成教育的‘一市两法’是造成区域不均衡、校际不均衡的根源。其次是发展的原因。深圳新的学校基本建在原特区外地区。新的学校、新的教师,学校硬件好配,但教育管理、教师之间的磨合、教师水平提升相比老校、名校有一个过程。”

  对此,杨俊也提出了颇有新意的建议:“深圳可以搭建一个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如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库,可参照卫生系统的做法,让这些优秀教师在立足本校的基础上,可在其它学校兼课,相当于名医生可以到别的医院或社康就诊的多点执业方式,让区域内的学校都能共享教育系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杨俊还建议,要形成一个教师双向交流的机制。不仅仅是名校的优秀教师可支教薄弱学校,新学校、薄弱学校年轻有潜力的教师也要有到名校在职培训的机会。 “要让我市一个个名校成为深圳义务教育的‘黄埔军校’,培养大批优秀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快速全面地推广,促进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均衡优质发展。”杨俊说。

  王水发委员则提出,与交流教师相比,校长交流可能更有效。“调整一名校长就改变了一所学校”。他同时建议,可以建立起相关的制度,把教师、校长交流作为提职、晋升的前提条件。

  焦点二

  问题:公办、民办不平衡

  建议:让民办学校师生享受同等待遇

  与深圳的民办学校越办越好并存的一个现象是,家长有机会选择的时候,多会首选让孩子到公办学校就读。这凸显深圳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又一短板——公办、民办学校不均衡。

  对此,胡学干委员深有感触:“公、民办学校的不均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只侧重民办学校的学位性,也就是主要让读不到书的适龄儿童有书读,至于怎么读,读得怎么样,至少没有像对公办学校一样重视;二是相对于公办学校的校舍政府建,设备政府配,工资政府发,经费政府给,民办学校先天不足。面对深圳办学的庞大开支,民办学校只能靠收取学费生存,而就读学生家庭又多为弱势,高费收不起来,办学又不能亏本,所以只能在设备配备尤其是在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常规开支上打折扣,现在往往很多民办学校教师的收入只有公办学校教师的1/3,学校办得不如公办的好,就有一定的必然性了。”现场观众用热烈的掌声来表示对胡学干发言的认同。

  市教科院负责人叶文梓认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过程中,民办更主要的是解决需求的问题,选择性的问题,把民办学校都办成和公办学校一样,不实际。但刘小江委员则提出异议——深圳的民办学校和上海、北京的民办学校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深圳的民办学校一开始就是为了补缺,补学位,而不是为提供优质学位而来。因此,除了民办学校为自己的生存、优质发展去努力外,还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扶持。”

  秦建新委员认为,当前,虽然市政府给了民办学校很多扶持政策,但民办学校发展中还有很多“软关节”没有打通:“比如说,民办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定的道路是不是顺畅的?公办学校的老师可以顺着往上走,但是民办的老师很难。再比如,民办学校的学生要参加市级、区级的评优,渠道也不是很顺畅。这些原因导致民办学校吸引力不够,也就更需要政府关注和扶持了。”

  焦点三:

  问题: “大班额”现象突出

  建议:别让教育用地规划成一纸空文

  一个容纳45人的班级挤进来50多名学生,深圳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严重。肖江明委员给出了一组数据:在原特区外,部分区的“大班额”比例为46%;而在原特区内,有的区“大班额”比例高达80%。

  为什么会出现“大班额”现象?如何才能解决“大班额”问题?

  “大班额”是“挤”出来的

  刘小江委员认为,“大班额”的形成有两个原因:深圳学龄前儿童增长太快;公办学校的建设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相对于客观原因,秦建新认为还有主观原因——大班额现象是“挤”出来的:“这正是义务教育没有优质均衡发展的结果。由于在每一个区内学校布局发展不均衡,学校的教育水平存在差距,作为家长都‘打破头’想把自己的孩子往好的学校里挤。现在深圳的四大名校(深中、实验、深外、深高等)资源很有限,学生家长都在‘抢’,大班额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开发商投机取巧建“麻雀学校”

  在热议“大班额”话题时,委员们还把造成该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指向教育规划用地被挤占、挪用。“目前深圳有一个特殊现象,大楼盘建设时,开发商建第一期时不建学校,建第二期的时候还是不建学校,直到第三期,开发商按规定建配套学校了,但只建了一个‘麻雀学校’,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刘小江认为,政府应该好好监管,不能让开发商投机取巧、蒙混过关的现象再出现。

  刘小江的一席话引起了委员们的极大关注,主持人邬晓莉问道:“我们的学校去哪儿了?怎样才能让学校教学用地不被侵占?”

  “学校没有脚,走不了。那么学校去哪了?就是被挤占、挪用。我们常常看到,豪华楼盘里的学校都被挤占在角落里,而且非常小。可以说,教育用地规划有的时候成了一纸空文,学校规划用地被挪用、被侵占的情况常有发生。” 因此,秦建新建议,“楼盘的开发和学校的建设、验收,教育部门一定要介入。同时政府部门对教育用地的规划,要及时向居民公开,让老百姓一起来监督,防止‘说好的学校没了’。”

  置换校内住房缓解班额过大问题

  长期关注“大班额”问题的肖江明还向大家指出一个困扰罗湖、福田两个老城区学校的问题——生均用地严重不足。“罗湖、福田两区有几十所学校本来建筑面积就小,再加上校园里有很多过去建设的住宅楼、宿舍楼,严重挤占了有限的教学空间,因此也导致罗湖、福田两区部分学校‘大班额’非常严重。甚至有的学校‘大班额’高达80%!”

  肖江明建议,在罗湖、福田两区相关学校采取特殊政策,置换校内住房,挖掘老校潜力,缓解生均占地不足、生均建设用地不足造成的班额过大的问题。

  链接

  深圳义务教育 实现六个跃升

  据介绍,近几年来,深圳强力推进“百校扶百校”行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扎实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全面实行优质高中部分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各个初中等,已经从“基本均衡”走向了“优质均衡”。

  同时,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六个跃升:由区内均衡向区际均衡、全市一体化发展跃升;由硬件配置均衡向师资均衡、办学水平均衡跃升;由教育机会公平向教育待遇公平跃升;由保障户籍学生教育权益向惠及全体居深人口跃升;由公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跃升;由校校建设标准化向校校优质特色化跃升。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

【编辑:马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