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庆城市建设升级 明年起民用建筑全面“绿色化”

2014年06月18日 16:30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新近出台的两大文件是我市编制完成的首批关于“绿色建筑”的技术性文件。

  ■明年起,新建项目应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项目报建审查时,应同步按照“绿色建筑”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审查。

  昨天,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14年第25次专题新闻发布会,对我市于近日发布实施的《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技术导则》)和《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审查要点》(以下简称《审查技术要点》)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重点解读之一】

  绿色建筑PK普通建筑

  与普通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究竟有哪些不同呢?记者从昨天的会上获悉,《技术导则》从场地及总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电气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八个方面,界定了“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其中民生亮点突出。

  绿色建筑 建筑造型倡导简约风

  在建筑造型方面,《技术导则》提出,建筑造型应简约,应减少纯装饰性构件的使用,将建筑功能与装饰构件相结合。应避免出现不具备遮阳伞、导光、导风、载物、绿化等作用的飘板、隔栅和构架等作为构成要素在建筑中大量使用;应避免单纯为了标志性效果在屋顶处加设塔、球、曲面等异形构件;应避免采用女儿墙装饰构件和透明、非透明材料增加建筑高度和加大建筑体量。

  在建筑声环境方面,《技术导则》提出,毗邻城市交通干道的建筑,应加强外墙、外窗、外门的隔声性能;可使用声屏障等设施来阻隔交通噪音。

  绿色建筑 优先采用地下停车位

  《技术导则》规定,在场地及总平面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场地原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优化建筑布局。在场地内交通系统规划中,要合理确定机动车停车位数量,并优先采用地下停车和立体停车方式,住宅室外地面停车数量占总停车量的比例,不宜超过10%;中心城区居住建筑停车位应全部采用地下停车位;自行车停车距建筑出入口的距离,不宜超过150米,宜在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站点周边,布置自行车停车设施。

  在复印室、吸烟室、厨房、卫生间、垃圾间等可能产生污染物的房间,应按照污染物性质及浓度,根据其危害程度设置排风系统,且排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地下车库、人员聚集的公共空间,宜安装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其通风系统宜与空气质量检测装置联动。

  在建筑入口、卫生间、电梯、停车场等出应设置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及标识,应保证轮椅使用者和视觉障碍者能够顺利通行和使用。

  绿色建筑 绿地率应不低于30%

  在景观环境设计方面,《技术导则》提出应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内现状树木。不砍伐、破坏建设场地内树龄大于5年或树径大于10厘米的、具有一定生态价值的树木。当确实不能避免时,应进行移植。绿地内宜多栽植乔木、灌木,减少非林下草坪、地被植物种植面积,每百平方米绿地乔木数量不宜少于3株。乔木中棕榈科比例不宜大于30%。应采用以植物群落为主,乔木、灌木、草坪、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方式。

  住宅区绿地率应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应不低于1平方米。人工景观水体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井水,应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绿化浇洒采用微喷灌、渗灌和滴灌等节水型浇灌方式。

  屋顶绿化宜选择生长较慢、抗性强的植物,不宜选择根系穿刺性强的植物。公共建筑可上人屋面的绿化面积占屋面面积比例宜大于30%;垂直绿化宜以地栽、容器栽植藤本植物为主,可根据不同的依附环境选择不同的植物,对建筑外墙、场地围墙、围栏、棚顶、车库出入口、地铁通风设施、道路护栏、建筑景观小品等处进行垂直绿化。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绿地宜采用疏林草地为主。

  【重点解读之二】

  明年起 新建项目绿色化

  市建委有关负责人在昨天的会上表示,两个文件下发后,将首先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按照目前的实施时间表,从明年年初开始,新建项目有望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项目报建审查时,应同步按照“绿色建筑”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审查。《技术导则》中则更加明确地提出,项目方案设计投标文件应根据设计招标文件中的绿色建筑的目标要求,在设计文件中编设绿色设计专篇;方案报批文件应含绿色设计专篇,其中应包括项目的绿色设计目标、采用的绿色设计手段、技术及投资估算等,并按照《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审查技术要点》附录格式填写审查表。在设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中都要按照相关规定含绿色设计专篇,并提供其他相关资料。施工图设计审查阶段应进行绿色设计专项审查,由施工图审查机构出具绿色设计审查合格文件。

  【专家访谈】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

  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的空间

  据昨天出席新闻发布会的专家——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常务副总工程师涂舸介绍,“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谈到两个文件的出台,对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建设管理以及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来自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建筑师刘民表示,当前,成都正处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我们相信,两个技术文件的执行,将有效引导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绿色、低碳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提升我市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水平,助推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建立能源审计报告制度,对商场、宾馆、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进行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发展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技术,切实推进建筑工业化和全装修,研究制定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这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将引导更高水平的‘绿色建筑’建设,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刘民说。

  【未来速写】

  绿色建筑“顶层设计” 明年基本形成

  根据工作目标,到2015年,我市将形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区域性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绿色建筑”政府监管、技术保障、政策激励、社会宣传、产业联动机制;全市实现年人均建筑能耗不超过1.2吨标准煤,年人均建筑水耗不超过50吨,年人均建筑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过3.2吨,新建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安装率达80%以上;力争实现污水处理率95%以上;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执行节能50%的标准。到2015年,全市达到 “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3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

  除建立技术标准规范、抓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外,我市还将以多项举措推进“绿色建筑”行动,例如,积极争创国家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结合旧城改造及新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全市新建保障性住房、养老院、医院、学校等建筑,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基础配套设施及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自今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成都日报记者 张舒 袁弘

【编辑:马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