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护理型养老”连锁阻力重重 高昂房租难支撑

2014年06月30日 10:14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在朝阳区和平家园小区里,坐落着一处幽静的院落。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照进大厅,整个走廊暖意融融、温馨舒适。100位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在此平静地安度晚年。

  这里是寸草春晖养老院,暖色系的房间、康复理疗室、高级电动护理床、无线呼叫及护理软件系统等设施让这家养老院显得十分“专业”。它是全市社区护理型养老院的“样板”,但在“连锁化”过程中,也遭遇发展瓶颈——街乡落地难题。

  故事1

  “用我们的养老钱,先养我父亲”

  常有芝爷爷今年82岁,瘦高个的他腰杆挺直地坐在轮椅上,在院子里晒太阳。他神态安详,整洁干净,只是无法说话。他的女儿常瑞媛阿姨今天65岁,也算年过半百的老人家了。她家住光熙家园,能步行半个小时到养老院看父亲,对视力只有0.2的她来说,算是很方便了。

  “当时家里乱了套”

  常阿姨说,两年前,老父亲突发脑中风,当时家里乱了套,她的丈夫心脏病装了6个支架,弟妹得了甲状腺癌,弟弟也装了两个支架。家里没人能照顾父亲,常阿姨还是舍不得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之前我听同事进过养老院,一进去基本就没人管了。”

  但在常爷爷卧床在家的一年里,瘦小的常阿姨实在很难照料好1米8大个儿的老父亲。“往起抱他,根本扶不动,有两次还给摔地上了,我父亲一年没出来见太阳。”后来经朋友介绍,常阿姨把父亲送到了寸草春晖。“当时就想,最多住3个月,等家里人病情缓一缓,我就接他回家。”

  “父亲可以坐起来了”

  慢慢地,常阿姨发现父亲有了些起色,经过理疗按摩,原本只能躺着的父亲可以坐起来了。“我父亲在家只能喝打碎了的糊糊,在这里能吃上绵软可口的饭菜。在外边做一次康复理疗,不到一小时就要100元,在这里基本天天能做上。”常阿姨算了算账,常爷爷住这里每月7400元,要是在家雇保姆得5000元,保姆和父亲俩人的餐费和理疗费,2400元估计下不来。但常阿姨也坦言,每月7400元对她家并不是小数目。

  “最好就在我家社区”

  把老人接回家?把老人安顿在养老院?常阿姨想了、比较了无数次,最终觉得,要为老人好,还得住养老院,接回家生活质量要差多了。“用我们的养老钱,先养我父亲。”

  常阿姨觉得,再过几年,她也70岁了。她最希望的就是,这样社区型的护理养老院能再多点,离家再近点。“最好就在我家社区。另外,我也希望国家能补贴民营养老院多一些,从而减轻老人家属的负担。”

  故事2

  “每天吃十几种药不用自己记”

  第一眼见到张德宣奶奶,她正在做数独题;与她聊天,她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耳朵好使,说自己每晚都看电视剧《刀客家族的女人》。谈起她的离休金,她会兴奋地让记者猜是多少,然后再自豪地告诉你——9800元!每月6800元养老院住院费她能自己承担。谁也看不出她已经89岁高龄;谁也想不到,她来养老院时,身上有十几种疾病。

  主动要求住养老院

  由于孩子们实在没时间照顾老人,张奶奶又怕跟保姆操心处不好,去年1月,她主动要求住进了养老院。张奶奶有高血压、高血脂、黄斑区病变、30年的冠心病,做过白内障、青光眼手术,1996年患乳腺癌全切除,由于当时医疗技术和条件有限,2010年乳腺癌复发再次手术。由于心脏装了起搏器,她每月都要由儿子带着,到医院抽血化验血凝、拿药。

  她选择养老院的首要因素是离家近、离大医院近。“朋友跟我推荐了昌平一家养老院,但实在太远了。”住了一年多,张奶奶对养老院的护理和医疗都挺满意。“我每天要吃十几种药,以往在家都是自己摆药。现在医务室大夫每天按时给我发药,我不用想着每天几点该吃什么。”

  “护理型”最贴心

  张奶奶是个达观的老人,她的同屋原住着一位脑瘫的老人,疼痛时会“哎哟哎哟”地叫喊。张奶奶没觉得是打扰,反而总是开导、鼓励同屋老人。

  张奶奶注意观察细节,她发现院长进来与老人聊天时,手摸摸这儿眼看看那儿,是在检查卫生工作;午餐土豆小饼上的笑脸、房间里的绿植都让她心情不错。不过,作为一个高龄的、慢性病缠身的老人,张奶奶觉得,社区养老院最重要还是得做到“护理型”,让需要康复、且在家没法做理疗的老人过得健康。

  对 话

  创办者王小龙:

  社区养老院必须连锁

  日本有300家小连锁

  为什么想到办这样一家养老院?王小龙说,他曾为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四处寻找专业照料机构,很多养老院以“接收半失能、失能老人风险大、难护理”等原因拒绝了他。另外,很多老人希望就近养老离家不离街。

  面对老人和家属对家附近就有“社区养老院”的期待,王小龙说,目前由于养老院是租房子,没有建设补贴,有运营补贴。民营养老院基本是微利,利润在5%左右,很多养老院10年至20年才能收回成本。他说,类似寸草春晖这种小规模的社区型养老院,要靠品牌化、连锁化、标准化发展,才能持久。“国外基本都是如此,日本最大的养老机构有200家至300家小型的连锁机构。”

  房租高街乡落地难

  “如果养老院连锁化,人员培训、人才储备、送餐等都可以统一,成本就会降低,形成规模效益。”王小龙坦言,目前他在拓展分店时遇到难题。“尽管市里、区里很重视社区养老工作,希望打造品牌化、连锁化企业,但到了基层街乡阻力重重,养老院难落地。政府要给中低收入老百姓打造社区养老院,价格不能过高,但我们要面临街乡高昂的房租。目前土地和房产资源比较稀缺,一些街乡希望给经济效益更高的项目。”

  北京晨报记者 张璐 摄影 晨报记者 王颖

【编辑:马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