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各地比拼限购松绑尺度 有开发商称政府比他们着急(2)

2014年08月14日 15:15 来源:银川晚报 参与互动(0)

  遮遮掩掩变大张旗鼓

  随着松绑限购的城市越来越多,各地方政府在出台救市政策时,也不像开始那样遮遮掩掩,且力度也是越来越大,部分城市甚至宣布直接给予购房者财政补贴。

  据了解,6月份呼和浩特曾公布文件放松限购,但在各方压力下,这一文件在发布当天就被紧急撤回。呼和浩特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则表示,文件有两个字打印错误,需要重新发布。

  实际上,对于呼和浩特撤回救市文件的原因,各方都是心知肚明,不少城市为了避免救市政策“见光死”,干脆口头通知,压根就不下发文件。

  不过,随着全国楼市持续下行,且各地面临着保持经济增速的压力,这种遮遮掩掩的救市行动马上便被大张旗鼓的救市文件所取代。

  7月31日,成都市财政局网站发布《稳增长促民生—财政鼓励首套房贷款》的公告。该公告称,从2014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对金融机构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向居民家庭在四川省行政辖区内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房提供贷款,且贷款利率不超过(含)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按金融机构实际发放符合条件贷款金额的3%给予财政补助。

  随后的8月5日,包头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包头2014房交会优惠政策》,该优惠政策规定,在9月6日~9月10日举办的“包头2014房交会”期间,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市政府给予购房人2000元/套的财政补贴。另外,购买首套新建商品住房,给予所纳契税100%的补贴,购买二套以上(含二套)新建商品住房,给予所纳契税50%的补贴,购买非住宅,给予所纳契税50%的补贴。

  不过,对于上述城市过于张扬的救市政策,不少专家均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一政策无异于“饮鸩止渴”,且政府也不应该拿纳税人的钱去托市。而在各方压力下,成都市的财政补贴公告也被相关部门迅速撤回。

  对此,有开发商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楼市这么差,地都卖不动了,实际上政府比我们还着急”。

  一线城市松绑大户型?

  在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松绑限购的情况下,北上广深的相关部门也开始探讨可能的松绑政策。而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目前有4个一线城市在做一些政策的储备工作。

  近期,有市场传闻称,北京、上海都将放开140平米以上大户型的限购。据悉,上海本地户籍市民在与父母共同拥有两套住房的情况下,可以再购买一套。而在此之前,上海户籍市民单独拥有两套住房的,无法购买第三套住房;外地户籍市民在未登记结婚之前,无法单独在上海购买住房。

  不过,北京、上海的相关部门均表示,没有接到相关通知,目前限购审批操作依然按照原来的规定并无变动。

  对此,上海易居研究院院长杨红旭表示,二、三线城市都取消限购后,京沪也会放松取消。但年内不会全面取消,更可能是暗中局部放松。而目前传闻的140平米以上取消限购,放松力度偏大,他认为年内应该看不到。

  实际上,虽然北京、上海目前没有出台松绑大户型限购的政策,但自7月份以来,这两个城市已经相继放开了对高档住宅的“限价令”。而这也被市场认为是一线城市放松楼市调控的一个开端。

  此外,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一线城市松绑限购,那么广州很可能是第一家。

  据了解,广州7月份的楼市数据创下年内新低,一手房网签量只有33.8万平米,是扣除春节的2月份外最低的一个月,环比6月份下跌37%,跌幅远高于北京、上海、深圳4%~7%的跌幅。

  信贷是关键

  虽然各地纷纷取消限购,但多位业内人士均指出,松绑限购对楼市的影响实际上十分有限。

  “限购政策从全国范围看,已经不是影响楼市的关键,信贷是否会放松,将成为未来一年楼市走势的最关键因素。”张大伟表示。

  中信地产客服管理部副总经理喻海文则认为,“2014年可能是房地产市场的一个拐点,限购的取消对于整体市场的影响可能不会太大,但对消费信心的提振有一定作用;目前多数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房子作为消费属性的特征会进一步加强”。

  此外,有专家表示,现在二、三线城市基本都放开了限购,但绝大多数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想象中成交量大幅增加的现象并没出现。这是因为取消了限购,而没有放松限贷,大家没有钱。实际上限购的影响不如限贷的影响大,限贷没有松动,成交量就难说如何增加。据《证券日报》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