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限贷"松绑"传闻搅乱楼市"神经"

2014年09月24日 10:35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昨日,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发布《关于完善保障性住房和市场多层次需求住房建设体系的意见》指出,出售唯一住房又新购住房的居民家庭偿清原购房贷款后,再次申请住房贷款的,按首套房贷认定。

  这两天,有关“四大行”放开限贷的传闻持续反转:传言、辟谣、求证、再辟谣,这让自8月起就弥漫在坊间的“限贷”松绑消息变得更加虚实难辨。

  22日“四大行”限贷松绑的消息在网上铺天盖地传开,核心内容是“首套房认定标准将放松”,称 “监管层已召集几大行开会,四大行将发布政策,只要房贷余额还清都算首套房”,“预计政策会较快出台”。23日,有媒体称,农业银行江苏分行在首套房认定上有两个放松执行的口子:一是贷款余额已还清的,即可认定为首套房;二是夫妻双方只要有一方未贷款的,以其为主贷人,就可认定为首套房。

  限购刚退出南京,莫非限贷的坚冰随之也将融化?

  昨日一上班,南京仙林一家别墅楼盘的置业顾问安琳就开始向熟悉的银行客户经理咨询最新的房贷政策。“交行的人说也听到了传闻,估计一周后会有文件,是取消还是不取消。兴业银行的客户经理说的也类似,在等总行通知。”安琳说,还有的客户经理透露,地方政府正召集银行的人开会,“喊话”放松“限贷”。

  “贷款到底有没有松啊?”23日下午在仙林星叶·羊山湖公馆楼盘,有客户正向置业顾问高婷婷询问贷款事宜。高婷婷帮助客户算了一笔账,一旦能执行“房贷余额还清都算首套房”的政策,以贷款100万元20年为例,如果按照首套基准计算,本息合计为179.6万元,而按照二套房贷款利率上浮1.1倍计算,本息合计则为189.1万元,两者相差9.5万元,“网上传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在上海已松动限贷了,只认房不认贷,说不定这周南京就有好消息。”下转3版

   不过,记者昨日的一番探寻却显示,“限贷”松动的脚步目前还没有临近。记者致电四大行南京分行求证时,得到的答复均为:暂未接到关于放松限贷的任何通知。

  “我们行的房贷政策没有变化,还是按照监管层和上级行的政策执行,认房又认贷。”昨日,农行江苏省分行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所谓认房又认贷,即是否是首套房,要看家庭名下是否有房产,是否有过房贷记录,两个条件有其中任何一项即不能算作首套房。华夏银行南京分行一位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他们目前也并没有接到总行和监管部门有关房贷松动的通知。另外多家股份制银行也均表示,仅仅从网上看到了“认房不认贷”的传闻。银行人士表示,当前南京各银行房贷普遍呈额度吃紧之态,放松限贷可能性不大。

  昨日下午5点,记者接到了兴业银行总行文件,称“截至目前,兴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客户准入条件和信贷政策未进行调整。”截至记者发稿时,央行并未就传闻进行回应。

  在各大银行纷纷辟谣的背后,是近期地方政府频繁开启救市模式的身影——目前福建省和福州市政府已先后发文要求银行“认房不认贷”,湖北本月也出台“鄂七条”,称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可7折。中行江苏省分行昨日下午更接到总行个金部的一份通知,内容为:“鼓励各支行配合地方政府房地产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居民合理购房需求。”这一表态大有意味,言下之意也不难琢磨:限贷到底松不松,各分支机构看着办,但也要应合一下地方政府的意愿。

  记者了解到,利率调整的权限在央行,地方政府并无权限。事实上,对于地方政府的“喊话”,商业银行似乎并不买账。

  早在今年5月,央行已“喊话”,要求商业银行优先满足首套房贷款需求。但此后,银行对于首套房贷款利率优惠仍有诸多条件,二套房贷利率门槛更是迟迟不降,仅是在审批和下款速度上有所加快。昨日记者在“融360”查询各地最新的房贷利率政策时发现,22日政府发文要求银行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的福州,目前10家商业银行中,执行基准利率的仅2家,暂无额度的2家,其余银行首套房贷款利率仍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10%。

  在紫金农商行副行长周石华看来,是否放松,要看房地产市场的反应,还要看百姓的意见,银行也会根据房价走势、供求关系衡量风险并进行调整。“取消限购,解决了想买的问题,而投资投机性需求会谨慎入市。而限贷放开,解决的是能买的问题,对市场的影响会更大,但是结果很难讲。”

  限购取消加之限贷松绑传闻加剧,在房地产市场上搅动出不安的“涟漪”。昨天,南京城东麒麟一家9999元/平方米起售的楼盘迎来了“应景”的一幕:一位“大客户”竟一口气要买6套房,并声称主要用作投资。记者并未了解到这位客户的购房资金将来缘于一次性付款还是银行贷款,但如此“做派”,或仅是个例。

  眼下,悲观论调也开始出现,原因在于,随着经济减速,很多投资者资金链紧张,难以再掀起过往的楼市投资热潮。今年以来投资者“断供弃房”的案例已时有发生,1-7月,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个人“断供”案件高达900余起,同比上升约40%。这表明楼市投资势能的中断。缺少投资支撑的市场,即便限购与限贷均放行,又能有多火?

  昨日网上房地产也显示,南京商品住宅库存量仍多达51858套,在高库存背景下,供需关系早已逆转,供大于求也不支撑高房价。   本报记者 赵伟莉 汪晓霞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