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青岛发布“认房不认贷”新政 暂无银行执行

2014年09月25日 14:09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信贷放松将成未来楼市走势关键,但专家与开发商难言过度乐观。  新华社发

  青岛“认房不认贷”的房贷新政一发布便引发关注。记者24日采访了解,目前青岛各大银行还未按新政执行,买卖双方都在等待落地细则。不少开发商认为,新政能促进改善型住房客源增加,但实际购买力可能会受旧房卖掉之后的“过渡断档”限制,而二手房交易将以平稳为主。

  市民计划换房

  买卖双方在等细则

  23日,青岛释放房贷松绑信号,新出台的文件规定,出售唯一住房又新购住房的居民家庭偿清原购房贷款后,再次申请住房贷款的,按首套房贷认定。

  “房贷新政中认房不认贷这一条,主要受益人群是改善型购房者,相比之前需要执行的第二套房贷款政策,改善型购房者能省一笔钱。”科威国际不动产青岛总经理孙杰说。

  新政发布后,有不少“赶巧”符合条件的改善型购房者立即开始谋划今后的置业计划。

  “我们家现在唯一一套住房是在2010年4月购买的,51平方米的房子花了近53万元,30万元的贷款去年11月就全还清了。”青岛市民朱先生说,“一家三口住这套房子有点挤,打算换套大点的房子。我们倾向于买价格相对较低、可选择房型更多、可贷款额度更高的新房,但具体还得了解完银行政策后再定。”

  24日,记者了解到,虽然关于限贷松绑的指导性意见已经出台,但青岛各大银行均没有按照意见具体执行,有交易意向的房屋买卖双方都在等待执行细则的出台。

  一楼盘销售率预计提升10%

  限贷松绑为改善型购房者置业梦加了一把劲,可面对购房已然理性的买房者,开发商既充满希望又存在顾虑。

  “对我们销售大户型房源的楼盘来说,之前的购房者都是改善型购房者或终极购房者,这些人经济实力比较宽裕。限购松绑后,有不少想改善住房条件的购房者看好了房子,苦于六成首付和1.1倍利率的经济负担,还是无法买。等银行实行新的房贷政策后,这部分改善型购房者将有能力购房,客源量也会有所提升。”青岛荣置地顾问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董陈娇说,今年最后一个季度,其代理销售的海德堡君麓和海德堡阑廷两个项目计划推出800套新房源,户型均在140平方米以上,原本计划年底前销售率达80%。但如果限贷松绑政策执行细则实施,销售率预计会提升10%。

  改善型购房者群体的扩容对于开发商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但如今众多新建住宅期房的性质,却可能让实际成交大打折扣。

  “按照新政,购房者需要卖出唯一一套还清贷款的住房,而等待新房交付却还有一段时间,这期间如何过渡成了新的问题。如果选择租房,购房成本无疑会增加,所以购房者是否考虑购买新房就不一定了。”青岛另一家开发商营销负责人范女士说。

  二手房交易量上升有限,总体稳定

  “对于有唯一一套住房且改善房源选择二手房的购房者,最理想的就是采用‘连环单’的方式,即买卖同时进行,但想要同时实现卖房和买房同步,难度非常大,所以这种交易方式成交比例非常小。”孙杰说,由于先卖后买的交易方式可能会为改善型购房者增加过渡成本,该方式对不急需用钱、单纯改善住房条件的购房者并不实用。而先买后卖的交易方式,则又受到购房者已有房屋何时能出售的限制,需要买卖双方就房款交付、交房时间等达成一致。

  “对于二手房交易而言,想要享受到限贷松绑实惠,购房者或在过渡期方面让步,或遇到能达成一致的房主。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即便政策执行后,二手房的交易也不会有突然的激增。”孙杰说,二手房购房者多是看中房屋的即买即住,再次回租的可能性并不大。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限贷松绑政策在实际执行时有多种考虑因素,但随着二手房供给量的增加,二手房价或有所下调。“青岛的二手房房源多集中在市区,即买即住、配套完善再加上可能出现的降价,会吸引不少刚需购房者的眼光,如此一来也会带动二手房交易量的上升。”科威国际不动产青岛幸福琅园店店长张立鹏说,受到二手房需求一定的限制,二手房交易量的上升也是有限的,总体基调仍将保持稳定。记者 蓝娜娜  

  

【编辑:马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