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调查报道:“刚需”养老 还是得回归社区(2)

2014年09月26日 16:07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坚守篇】

  “迷你”日托站:

  成功脱困开“分店”

  相对于泰乐城的财大气粗,陆云的坚守更为艰难些。陆云从学校一毕业就接手了南京市鼓楼区南秀村养老站,也是南京第一批社区养老服务站之一。从最初的靠家庭、政府接济帮扶,到现在收支平衡,并开出“连锁店”,陆云4年的脚步印证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前景。

  走进南秀村养老服务站,面积只有150平方米,但功能齐全。除了代餐外,服务表上还列着:周一量血压、测血糖,周二修脚,周三谈心,周四康复训练,周五自由活动。活动大部分免费,吸引了不少老人。服务站由鼓楼区老龄办出资租赁,2010年11月,陆云和两名社工成立社会组织,负责运营,自负盈亏,目前发展会员400多人。

  79岁的周奶奶患有老年痴呆症,有两儿两女。小女儿平时上班忙,白天她将母亲送到服务站。“我们每月收取900元日托费,含一顿中餐。”陆云说,平时周奶奶一人出去就不知道怎么回家,在这里老人安全,家人放心。

  服务站还接受子女委托,定期看望老人。有一位独居老人司劲松,子女在德国,陆云承接了老人的上门服务。“每天上门两次,每次1小时,收费25元,督促老人服药、替老人购物、陪散心等,我们坚持了两年。后来老人的女儿回来,很感激。”

  “有位老爷爷听说我们服务好,每天花1个小时从下关跑过来,后来我就打算开连锁店。”陆云说,去年她又在原下关区金陵新六村开了“朝夕相处”服务中心。“我想把这两个点做扎实,形成自己的模式,将来做连锁。”陆云对未来充满期待。

  新视点:

  社区居家养老:建起来更要转起来

  经过数年的发展,我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建成15000多个,城市实现了全覆盖。但不少仅成为健康老人的活动场所,养老功能弱化,甚至沦为形式。

  对此,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吴亦明认为,运营不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模式,是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道路。政府需要做的,是在政策上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运营补贴、困难老人评估和服务质量评估等制度,使已建成的项目不仅能运转起来,而且越转越好。

  本报记者 唐 悦 宋金萍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