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为装配式建筑算笔账 "拼"出来的房子是奢侈品吗?(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0月13日 15:23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降成本还待培育市场

  为装配式建筑算上一笔经济账,虽然可以更多地用效率和效益去衡量。但从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来看,也必须把建造成本降下来。
  如何降低成本?答案是,要有足够大的建筑体量,实则就是规模效益。市房管局相关人士也坦言,目前装配式建筑市场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竞争也不充分。今后,装配式住宅将作为住宅产业化中的一个重点,要持续地通过政策引导,来开发和培育市场,提高装配式住宅的规模,成本就会自然而然降下来。
  目前,上海已明确制定出了本市加速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的路线图和时刻表,并通过各种奖励和补偿机制,来鼓励龙头企业进入该领域。
  据介绍,目前,万科、城建、建工、中建八局和绿地集团等开发、施工企业,都已经在积极开展建筑工业化的探索和试点,设计、施工、构件、配件等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多,初步形成了互为支持的产业链。
  其中,上海城建集团是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目前已成为了互相交流探讨的重要平台。该企业最近又启动建设两条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自动化生产新线,明年竣工后,将为上海新增300万平方米以上的年均构件产能。同时,由上海城建联合16家单位成立的“上海建筑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已取得行业共性专利20余项。
  而上海建工集团,从2007年至今,也已形成了集房产开发、结构设计、构件加工、现场施工于一体的预制装配住宅的产业链,先后建成了23个预制装配住宅项目或小区,总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此外,万科集团计划在上海的项目全部实施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建项目已达到“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减少人工”的目标。
  不仅如此,包括上海在内,我国各个试点省市在推进住宅工业化的过程中,无一不是在政府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以及公益性公共建筑项目中率先实践装配式建筑,同时也以政府“订单”来拉动更多的市场需求。

  产业升级催生大市场

  推广装配式建筑,从“建造”房子转向“制造”房子,仅仅一字之差,实则已是建筑业的转型和升级。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产业的升级,必然会催生一个大市场。
  业内人士称,与装配式建筑市场相关,当然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全新的设计模式、生产和施工模式、过程管理模式,甚至连整个房地产的经营开发,从投融资到项目运作,再到交付后的使用、装修以及物业管理,等等,都会变得很不一样。这其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新兴市场。
  举个例子,适应新的建筑方式,产业工人要升级,再培训是一个大市场。
  事实上,近几年来,传统建筑业的用工成本越来越高,工人的工资虽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仍然没有缓解用工荒的现象。其实在测算和比较装配式建筑与传统方式下的建造成本时,若考虑到传统建筑业依托大量用工需求,未来成本还持续提高的因素,装配式建筑所节约的用工量,或许也能为其降低成本。
  又如,适应未来的装配式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和维修服务也会更加信息化、智能化。
  装配式建筑因其在构件生产过程中,就预先装置芯片,“拼装”成房子之后,任何部件出现任何问题,都能通过芯片远程监控,可以实时为房子进行“体检”,提前防范,确保安全舒适。届时,物业维修这一块业务会前移,而不是像现在,房子出现问题,影响到正常生活了,人们才会去通知物业来检修。维修只是其一,未来物业管理在智能化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除此之外,新的技术、新的工艺,还会对建筑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对建筑材料也有不断的改进需求,伴随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建筑行业必然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迎来一场大洗牌。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