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积金可异地互贷 东莞政策暂未落地

2014年10月23日 09:25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国家推进公积金异地互贷 记者走访东莞市场发现政策落地仍需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于10月9日联合印发《关于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全面推行公积金异地互贷。消息传出后,业界一度盛传,将大大刺激购房者入市,尤其是异地分居的夫妻和就业与户籍分开的刚需人群的购房热情。但是,经过记者连日来的调查发现,在实际操作层面,目前东莞尚未出现公积金贷款申请明显增加。究其原因,众多中介机构、地产开发商表示,相对来说,东莞异地购房的比例不是很大,而且东莞规定如果是夫妻共同购房,必须是其中一方在东莞工作,再加上审批流程较长等原因导致公积金异地互贷的市场反应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

  文/记者陈明

  东莞2009年起

  可与珠三角八市互贷

  《通知》中要求“各地要实现住房公积金缴存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并推进异地贷款业务”。

  而实际上,记者通过各大中介了解到,早在2009年5月,东莞、广州、佛山、珠海、惠州、江门、中山、肇庆等8个城市就已签订协议,启动公积金异地互贷。一些工作在东莞,追随“另一半”在广州、深圳等地购房置业的人士在前几年曾经享受到了公积金互贷的政策便利。

  被广州总部派驻在东莞工作的媒体人张小姐就是其中一位,当时她的“另一半”工作单位在东莞,为了长久考虑,2010年小两口商量后决定在广州购房,男方便通过公积金异地互贷在广州购房。

  记者从东莞市公积金中心了解到,去年5月,珠三角八城市公积金互贷协议到期。经历了去年至今的楼市相对低迷期之后,这一次迎来了全国性的联网公积金互贷认可。就在《通知》刚出台之际,行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利好消息,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刚需的购房积极性,异地互贷申请将会增加。

  公积金购房者偏少 公积金异地互贷增长不明显

  连日来,记者通过采访有关中介机构、银行和开发商,发现从《通知》之日到现在为止,市场上公积金异地贷款申请尚未发生爆发式增长。建设银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士说,目前为止,异地公积金贷款材料仍然偏少,尚未出现明显的增长。工商银行的反应也同样如此,东莞市公积金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询问时表示,异地互贷的新政策落地需要时间,目前他们尚未接到外省或者其他省内偏远城市的公积金贷款申请材料。

  在金信联行东泰花园营业部,记者询问来看房的梁女士,是否知道公积金异地互贷的新政策,对方表示听说了,但她所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里利用公积金异地贷款购房的同事很少。

  合富辉煌研究部副总监李兴旺就透露,统计表明在东莞购房使用公积金贷款的人数相对广、深来说要少一些,只占到购房总数的10%左右,因为东莞不比广、深大企业多,其成千上万的制造业企业很少为员工购买公积金。此外,由于公积金贷款流程长、程序较复杂,开发商也不太喜欢购房者使用公积金购房,有些开发商宁愿价格低一点也不愿意购房者用公积金贷款购房。李兴旺说,目前新政策理论上允许公积金贷款额度不超过缴存额度的20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一些刚需者入市的积极性,但政策宣布至今只有半个月,一些银行尚未真正落地执行。

  异地互贷互认后市将会出现增长

  金信联行营业部经理欧平英认为,目前东莞施行公积金中心实行异地公积金互贷政策规定,在东莞购房申请异地贷款的人士,必须是在东莞有工作,如果是夫妻联名房产则必须其中有一方在东莞工作,购房者购买房产并且过户并领证登记以后,公积金中心在收到购房者申请之后三十个工作日之内发放公积金,原则上,发放金额不超过公积金缴费金额的八倍。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政策规定可以在缴存金额基础上上浮八倍贷款,但是具体执行时,公积金中心将不会按照购房金额或者合同金额,而是以房管局的评估金额的七成以内作为审核标准。

  欧平英透露说,东莞公积金政策比较透明,只要是符合政策规定的,并且申请材料齐全的,通常都能顺利办理,一些购房者由于不了解政策、嫌麻烦,准备的材料不足,这就会影响申请效率。通常情况下,只要准备好购房交易的合同、贷款材料、交易发票和单位出具的证明,即可申请公积金异地贷款。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