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传统中介与电商继续掐架 二手房交易佣金水平或再降

2014年10月24日 11:2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自今年6月深圳几大传统中介联合向搜房宣战起,在深圳房地产经纪行业,围绕电商与传统中介之争就未有停歇过。此后,曾经向搜房宣战的中介联盟中的传统中介世华地产却突然“改旗易帜”变身为“Q房网”,并表示将把搜房作为学习的对象。世华此举遭受到来自中原、美联、中联等传统中介的质疑。一方面,作为电商的搜房网入股世联等传统中介试图打通电商网站和传统中介;另一方面,传统中介世华变身Q房网则试图成为各大传统中介的互联网平台,电商和传统中介都声称将颠覆这一行业,但两者的目标似乎一致,那就是打造打通电商网络平台和线下中介的O2O模式。

  记者采访深圳多家房产电商和传统中介高管发现,电商和传统中介的新旧之争将继续发酵,新模式仍面临房产经纪业务本身环节的很多考验,但互联网将至少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效率”。更有业内人士表示,深圳房产中介已经十数年未有任何实质变化,这次模式之争或促使行业变革,而对于购房者而言,多年未变的二手房交易佣金的比例也将有所变动。

  “房产电商吃饱了,传统中介却在挨饿”

  今年6月,多年相安无事的搜房迎来了深圳多家传统房屋中介的集体声讨。美联物业、中原地产、世华地产、中联地产等深圳四大中介公司以“中介联盟”的形式,抗议以搜房为代表的部分电商平台近年来变相涨价,这种涨价已经让传统中介无法承受,遂要求搜房大幅降低其端口价格。而在这波声讨后,搜房无疑认识到传统中介对自身网站业务的影响,未过多久,搜房便先后入股世联行和合富辉煌等传统中介公司,寻求自身直接进入中介服务的机会和空间。

  电商已经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中介的业务?记者此前从多家传统中介了解到,目前传统中介的上门客户中有一半来自于网络,个别片区的比例甚至还高于这一水平,而传统的中介门店直接吸引到客户上门则不到一半。另外,世华地产提供的一份数据则显示,三季度深圳世华地产的客户来源中,线下部分仅占四成,六成来自电商,其中搜房网占比30—35%,Q房网占比25%。

  因此,传统中介越发感觉到房产网站的流量对自身业务的巨大影响,但同时当成交量下降时,高昂的网络费用也迫使传统中介抱团抵御电商对这一传统行业的“扼制”。据介绍,去年中联地产支付的网站端口费用多达1700万元,其中搜房网占了60%—70%,而中原地产则支付了3000多万元网络端口费用,搜房网也占了一半以上。同期,据中联地产的一份统计,深圳2010年成交二手房12万多套;2011—2012年二手房成交量大幅缩减至6万—7万套,下跌四到五成;2013年回升至9万多套;2014年1—9月累计成交4.5万多套,预计全年与2012年相差无几,整体偏低。

  “房产电商网站靠网络端口费用吃饱了,而传统中介却在挨饿。”一位房产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传统中介叫板搜房等房产电商的主要原因,但这种局面也造成了另外一种趋势,那就是传统中介也羡慕搜房,于是有的开始自建互联网平台不愿受其扼制,有的则希望彻底变身为和搜房一样的平台商。

  Q房网模式带来经纪人数和成交猛增

  世华地产便成为深圳传统中介中转变最大的一家。今年6月,世华地产首先开启传统中介O2O布局先河,宣布其正式升级为Q房网品牌特许加盟商,而世华地产旗下300余家门店也都陆续换牌为“Q房网”,并表示将用世华十多年沉淀下的客户资源以及深圳、珠海门店的密集覆盖能力无缝对接Q房网大数据系统,采用线上强势营销平台,品牌一体化进行全渠道营销,希望为客户提供从线上房源搜索到线下带看、签约、过户等一站式优质服务体验,真正搭建起房产经纪O2O模式闭环。

  “就中介行业来说,我觉得已经到了全面调整的时候了。一方面,传统中介公司面临着电商平台的冲击;另一方面,中介企业又要应对市场调整带来的竞争加剧。这是当前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情况,中介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Q房网·深圳世华地产董事总经理林家乐对记者表示,“市场最动荡的时候,也是发展机遇最大的时候,就看谁能率先突破传统中介公司固有的壁垒,谁能率先转型升级。房产中介O2O模式,是当下最好的模式。”

  而这一模式对传统中介行业最大的影响就是其开放的平台和高额的佣金会吸引其他传统中介的经纪人跳槽。据介绍,Q房网推行“互联网平台电商+合伙经纪人”的模式,在电商平台下,二手房交易员工分成培养期合伙人、预备合伙人、合伙人和超级合伙人四类。除了培养期合伙人有底薪外,其他三类均无底薪,改为每月1000元—4000元的投入,并同时获得交易佣金的55—85%的提成,而传统中介的这一佣金点数一般则只有15—35%。

  这一模式获得大量经纪人的认可,也同时招致了同行的非议。据Q房网统计,从9月29日Q房网召开O2O模式2.0版发布会至本周,Q房网的签约经纪人从400人迅速增加至1300余人,同时,Q房网的租单和售单也都在大幅增加,“虽然有市场整体回暖的影响,但9月份Q房网的整体业绩还是翻了一倍以上”。

  而中原地产和美联物业等六家中介则联合抵制这一模式,认为新模式下的高提成会带来“飞单”以及合伙人带来的信用和法律风险。

  “代理佣金点数实际上逐年在下降”

  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是搜房联合中介还是传统中介打造互联网平台,其目标都是打通房产网站和线下经纪人的障碍。而在具体策略上,搜房是线上向线下延伸,Q房网则是作为传统中介从线下向线上延伸。同时,平安好房则试图用金融优势介入房产经纪业务,安居兔等互联网公司则试图将“小微中介门店”网罗起来。

  中原地产主席黎明楷认为,无论是房地产电商还是全民营销O2O,均无法对地产中介造成颠覆,它们更多是中介公司的辅助工具,在房地产行业很难实现真正的电商交易。而搜房网二手房集团副总裁兼深圳公司总经理韦志军则表示,深圳中介行业成熟,市场相对规范,求变求新动力不足,现有模式如果再“吃”几年,也许就会慢慢变成香港现在的模式——老远就能看到闪亮的招牌,但门店都在地下室或二楼。

  深圳中原地产董事总经理郑叔伦认为,“本质上讲,最易于互联网化的产品是标准化的产品,但房地产的‘标准化’是相当困难的。对于以客户体验为核心的房产买卖而言,‘人’的因素不可取代,二手房交易市场尤其如此。”

  “无论何种模式,其打通的尝试都会为行业带来变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介行业人士表示,深圳中介行业已多年未有任何变化,二手房中介佣金的点数多年也都是3%,但实际上,随着房屋总价的不断升高,更为市场化的新房市场,代理佣金点数实际上是在逐年下降,“二手房中介交易佣金是该变一变了”。

  另一名业内人士则表示,Q房网的经纪人高佣金模式实际上是将更多利益给经纪人,而当经纪人竞争关系加强时,他们则会让渡部分利益给购房者,即交易佣金水平的下降。

  “互联网去影响传统中介这是一定的,更多的模式,更多的颠覆都会发生,直到达到一个平衡点为止。”安居兔总裁郑淑全表示。

  ■相关

  Q房网

  O2O模式

  进入苏州

  Q房网日前宣布,将通过全资收购方式将在苏州市场份额名列前茅的好旺角房屋经纪有限公司纳入麾下,强势抢滩长三角。据悉,在上海云房运行Q房网O2O模式后,Q房网加大了在长三角的布局力度,苏州是继上海之后第二个落地Q房网O2O模式的长三角城市,这意味着Q房网O2O模式已经在深圳、珠海、上海和苏州四城落地。

  Q房网集团董事副总裁花蕴表示,Q房网花费数亿元打造的平台将向行业中介公司和经纪人开放,目的是通过开放式平台聚合最广泛的行业力量,建立新型行业生态圈,重塑行业格局;其次平台通过推出合伙经纪人模式,最大化让利经纪人,从而能够快速在全国推进。

  据介绍,Q房网目前已在全国14个城市设立分支机构,这些城市已经完成了O2O模式线上平台的建设。而自今年6月正式通过品牌特许加盟启动线下渠道战略以来,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Q房网O2O模式已先后在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成功落地,苏州成为第四站落地城市。

  房客秒配 中介互助

  安居兔发布

  二手房电商平台

  日前,中国首家二手房电商平台“安居兔”在深圳上线。该平台借鉴美国房产交易成熟的MLS系统,以及采用台湾先进的二手房运营模式,希望借助移动互联网基因,打造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全新二手房电商交易平台。

  据了解,传统二手房行业门店多、租金高、成交效率低。而安居兔希望通过中心服务站,为千千万万的小微中介门店提供智能找房和找客的“神器”。通过这一中心服务站,非专业的置业顾问也可通过手机上传房屋出售出租的信息,而中介门店则可以依靠这一平台从“大店”瘦身为“小店”。

  此外,平台还将利用云服务,为经纪人建立终身诚信档案,营造行业诚信的商业氛围,加上客户对真假房源的有效甄别,使得房源的真实性得到保证。“购房者在这一平台能够清楚看到每一个经纪人的所有服务记录,以及其他购房者对其的评价,轻松找到自己的置业顾问,而置业顾问则可以通过看房者看过哪些房子、需求等信息,精确把握客户需求。”安居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郑淑全表示。

  上线同时,安居兔还和国内地产连锁中介儒房中国以及台湾最大的中介连锁品牌“中信房屋”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儒房中国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中国新房的不断销售,二手房数量井喷,二手房交易日益成为市场份额最大的蛋糕,移动互联网时代,房产交易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编辑:陈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