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东莞:建筑垃圾有望“变废为宝”

2014年11月06日 09:5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市城管局、市经信局等部门回应东莞每年300万吨建筑垃圾污染环境

  文/记者李直建

  东莞每年产生包括渣土、混凝土、木材等在内的建筑垃圾约300万吨,有的随意倾倒在绿化带、河涌,造成环境污染。这一现象在未来几年内或得到改观,建筑垃圾会被清运到指定的消纳场,且有望“变废为宝”进行资源化循环利用。这样一来,人们的生活环境将免遭建筑垃圾的污染威胁。

  今年,关于建筑垃圾如何处理的7件政协提案都被列为市政协主席会议督办的重点提案。提案的主办单位市城管局、会办单位市发改局等部门日前对如何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作出正式回应。

  每年新增建筑垃圾超300万吨

  相关统计表明,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就会产生500~600吨建筑垃圾。近年来,东莞工业与民用建筑年度施工工作量在3000万~4000万平方米,每年因此产生建筑垃圾超过200万吨。

  市政协委员郑金伙提出,实际上东莞目前可供开发建设的用地已消耗90%以上,新开发建设用地占地不足10%。东莞未来的新城市建设将以“拆旧建新”、“三旧改造”为主,每拆除1平方米混凝土建筑将产生近1吨的建筑垃圾。

  通过相关部门调查统计数据,部分拆迁公司年拆除量约150万平方米左右,制造建筑垃圾超过100万吨。由此可见,每年东莞新增建筑垃圾超过300万吨。

  然而,这些建筑垃圾目前都是怎样处理的呢?民革市委会在政协提案中指出,不少建筑垃圾都被建筑单位和个人私自处理。有的运到郊区偏远处倾倒,一些空地就变成了临时的建筑垃圾堆放点;有的被偷偷倒在街头或绿化带;有的被倒入河涌中;还有部分混入生活垃圾中一起进入了生活垃圾填满场。

  余泥渣土清运

  将试点推广“寮步模式”

  民革市委会以及六名市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系列提案一共有7件,被列为2014年市政协主席会议督办的重点提案。

  作为提案主办单位的市城管局日前在回复提案办理情况时却给出了一个比较意外的说法。市城管局表示,此前对东莞市余泥渣土现状进行调查摸底,结果显示,各镇街对建筑垃圾管理起步较晚,还未有相关准确数据。

  市城管局还表示,目前东莞尚未建立完善的建筑垃圾处理机制及处置设施,建筑垃圾的处理主要通过市场自行调配直接回用,部分镇(街)具有临时消纳场对本镇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简易堆填。市城管局表示将在2015年组织编制《东莞市建筑废弃物处理处置专项规划》,逐步规划东莞市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工作。

  不过,城管部门的回复中也透露了处理建筑垃圾的积极信号。据介绍,东莞将选取条件合适的镇街作为试点,推进余泥渣土管理。目前寮步镇参考国内外先进做法,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建筑垃圾清运模式,能有效解决建筑垃圾乱倾倒问题。该模式是由清运企业在每个村(社区)和每个楼盘合理设置收集点并放置车载收集箱,待收集箱装满时由余泥渣土产生单位通知清运企业派车清运至政府指定的余泥渣土临时消纳场进行分类处理。

  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有望政策照顾

  民革市委会提出,东莞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缺乏政策引导,导致东莞的企业到深圳投资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产业。

  记者了解到,深圳龙岗有块5万平方米的地,政府以1元的低价出让,建成建筑垃圾消纳场,要求当地建筑垃圾全部运送到此场处理,支持企业搞建筑垃圾资源化。该项目目前是由东莞的一家企业负责运营。

  多个政协提案都建议东莞加大扶持创办建筑垃圾的加工企业,开发再生材料产品,并就再生建材制品的出路给予大力帮扶。对于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材料或产品的单位,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优惠。

  市经信局则表示,东莞市财政从去年开始,连续三年对全市32个镇街的再生资源管理队伍进行补贴,去年每个镇街补贴50万元。

  市经信局向市政府申请统筹解决东莞市再生资源集中处理中心用地指标,目前已就5个镇(园区)集中处理中心用地问题征求了市国土局、市规划局等多个部门意见,并将有关情况反馈市政府。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