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筑好保障房的品质之基 推进住宅产业化(2)

2014年11月21日 14:44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参与互动(0)

    关注养老产业

  当前,我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已成为社会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2.2亿人之多,而且每年仍以600万人的数量递增。

  “我国的养老策略以居家养老为主,约占90%;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分别占7%和3%。”基于这种现实,身兼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城区工作委员会主任的谭庆琏指出,保障房关注的绝大多数人群属于中低收入者,更包含一部分老弱病残群体,对他们来讲只能选择居家养老,因此保障房建设绝对不能忽略适老化设计和养老服务。

  “城市需要有机发展,不能生硬地被割裂。”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青岛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王建军对本报记者表示,过去城市发展过于强调功能分区,结果引发了生活与工作的巨大矛盾,城市发展也缺乏活力。他提出,城市是各种产品有机结合的融合性空间,因此,保障房必须成为全生命周期住区,符合生老病死的客观需求。现在由于造价因素,很多项目根本没有养老配套。他认为,今后国家需要在相关规范中将养老配套纳入到保障房项目中,使最需要的人得到最及时的照顾。

  将适老化设计和养老配套融入到保障房建设中已成为参会专家的共识。中国勘察设计大师赵冠谦表示,在保障性住宅小区规划中,应酌情对社区养老设施进行开发和建设,并适当预留发展空间,为今后的持续建设创造便利条件。例如,在住区的养老设施规划设计中,应注意将养老建筑与住区整体相协调,使养老建筑展现出亲切感,促进社区养老建筑规模的小型化、精品化。同时,可将养老建筑对外开放,并创造多样化的停留、休憩空间。

    推进住宅产业化

  保障房项目质量不高,存在较多建筑质量通病,事实上也与传统的设计方法和建造方式有很大关系。

  对此,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院长张军认为,原有建造方式制约了保障房的高效优质建设,造成建设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质量难以保证等诸多问题。因此,推行以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为特征的住宅产业化,才是提升保障房质量水平的重要建造方式,同时也是实现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路径。

  “好多住房的小毛病层出不穷,老百姓烦恼不断。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做到住房建设工业化的标准、精度、效率和质量?”冯俊举例说,一家特级企业建造的住宅楼,很多房间的门竟然是平行四边形的,就连横平竖直都做不到,而从根本上杜绝因手工施工造成较大误差的方法还在于工业化建造。

  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副院长李昕表示,工业化住宅具有加快生产速度、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减少能源消耗等多种综合优势,有助于实现房屋建造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质量效益、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近年来,随着城市转型升级步伐的明显加速,住宅产业化成为不少城市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发展较快。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单一发展PC建筑构件、产能过剩、缺乏统一标准、施工工人技能不高等问题。

  李昕认为,制定相应技术控制标准、建立质量安全监管制度、鼓励制定发展激励政策、推进扩大政府示范项目是保证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此次参观的示范项目中可以发现,住宅产业化技术已经得到应用,随着后期项目的启动,建筑预置率将进一步提升,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从而真正提升保障房标准化设计水平和建筑质量。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